194项创新、30项全国首创——这是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挂牌一年交出的答卷。从2015年4月21日挂牌至今,厦门自贸区累计新增企业12185户,注册资本1711亿元,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自贸试验区已经成为推动厦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步入宽敞明亮的厦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整齐划一的办事窗口。这里集中了自贸区管委会、工商、国税、地税、质检、海关等20多个单位,设立了80个办事窗口,企业投资、设立、工商变更、纳税、报关、报检等所有服务都能在这里实现“一站式”办理。
厦门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熊衍良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一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全市的改革创新纳入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局和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作中,加快深化改革步伐,不断提升改善营商环境,投资、贸易、建设便利化显著提升。
全国第一批“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就是厦门发出的,工商、税务、组织机构“三证合一”让企业简化了办理程序,缩短了注册时间,降低了开办成本,如今已在全国复制推广。厦门市国税局局长朱俊福表示,厦门国税除积极推动“一照一码”改革外,还加大创新力度,以“互联网+”为突破口,推出44项服务举措,其中4项被评定为全国首创。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厦门自贸区的又一创举,为推进贸易便利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厦门海关党组书记、关长柏华冰告诉记者,通过“单一窗口”,企业只需“一点接入”,就可实现87个服务项目“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次申报、一次办结”。
一年来,厦门市还紧紧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对内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对外加速构建两个战略支点。在对台战略支点方面,积极拓展开放新领域,共建合作新平台,开创合作新机制。目前厦门已引进台企336户,投资额40.7亿元,对台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占大陆试点地区业务总量的85%。
在“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方面,“台厦蓉欧”作为全国自贸试验区首趟中欧班列,将“海丝”和“陆丝”连为一体,实现了两大国家战略的“无缝衔接”;与东盟港口城市的互联互通,使东盟地区发往厦门港的货物吞吐量实现了60%的高速增长,也使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速高居2015年沿海主要港口首位。
“建设自贸区既是特区先行先试精神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厦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率先发展的难得机遇。”熊衍良表示,他们将抓住机遇,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率先把厦门建设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