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理餐桌污染到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放心食品 呵护民生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食品安全战略赫然在列,成为引领“十三五”发展的14个国家战略之一。
新战略,跨越时空而来——
15年前,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在全国率先提出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15年来,福建牢记习近平的民生情怀,主动顺应时代新形势,接力传承,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透过治理餐桌污染所折射出的民生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如一,并不断升华。
15年后的今天,福建交出一份亮丽的答卷:生猪瘦肉精抽检合格率由2001年前的30%提高到2015年的100%;蔬菜农药残留抽检合格率由2001年的70%提高到2015年的95.6%;主要水产品养殖环节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99.7%、成品粮抽检合格率97.3%、肉制品抽检合格率98.7%……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持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创建食品安全示范省。”福建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未来五年食品安全工作的新目标。肩负使命,为全省人民密织一张食品安全大网,福建踏上新征程。
民生至上,治理餐桌污染一以贯之
“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
新世纪之初,在食品供给的数量问题解决之后,百姓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质量等问题。
2001年2月,新华社接连播发两条反映外省餐桌污染的报道。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阅后,敏锐觉察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性、紧迫性,立即作出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场声势浩大的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开始了,福建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当年8月24日,全省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在会上说:“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食物消费环境,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紧迫。”他作出庄严承诺:“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餐桌污染问题若得不到解决,我们就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就意味着失职。”
“与全国从2004年起每年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相比,福建整整提前了3年。”省食安办原主任钟安平说。
任何发展,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民生。食品安全,关系每家每户。治理餐桌污染的决心,正是民生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鲜明体现。不管是在福建,还是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食品安全摆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2013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1月,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指示强调,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
秉承这样的执政理念,历届福建省委省政府都将治理餐桌污染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回应群众关切。
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实施群防群治,把我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省长于伟国在今年3月召开的专题会议上提出,确保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毫不懈怠、加倍努力。
正因这份坚守,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努力,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2002年6月,省政府印发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的“十五”计划,首次以五年计划的形式明确相关治理目标和建设任务,全力推进。
2006年11月,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十一五”规划发布。
2014年7月,《福建省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印发,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成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从2001年9月增列“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为为民办实事项目至今,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治理餐桌污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下达年度工作方案,将食品安全工作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成就了一段为民办实事延续时间最长的佳话。
其间,针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消除食品安全的“出血点”,其力度之大、探索之超前,实现了一次次领风气之先的突破:率先全部由财政拨款检测产销环节瘦肉精,并建立定点屠宰、销售一条龙信息网络平台;率先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农贸市场和大中型生鲜超市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甲醛速测点;率先将饮用水纳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畴,在全国最早完成水源保护区建设;率先成功推行农改超,让生鲜食品进超市,让来源可追溯……
“食”字下面是“良心”,“良心”之上“载”民生。15年抓铁有痕,15年踏石留印,彰显以民为重、呵护民生安全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