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规格 高定位长三角城市群需协同发展

2016年05月19日 10:5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被外界寄予厚望的长三角城市群,或将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承担起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日前发布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 《长三角规划》)透露的信息显示,未来长三角地区将有五项重点任务,包括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以生态保护提供发展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刘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长三角城市群试点的主要内容,都是未来中国各地发展中将要遇到的问题,长三角地区的先行先试,将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重任

  在中国 “跑”得最快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地区再添重任。

  《长三角规划》要求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并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是国内最早进行自贸区试点的地区之一,按照规划,要在长三角地区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成熟的改革经验。

  刘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贸区是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改革试点,主要进行要素方面的改革,如资本、土地和企业的开放制度等,目前国内80多个主要行业中,只有一半对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通过在长三角地区扩大自贸区范围,将加大开放的力度。通过发展新经济,即以互联网信息化为核心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生物技术和新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增强地方经济的活力。

  刘勇进一步解释说,新经济发展包括技术创新的一个主体和四个辅助方向,其中一主是信息化和互联网,是整个创新技术发展的方向,上海要起带头作用;四个辅助发展方向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型生物技术、新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等。

  城市群或将成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十三五”期间中国拟打造19个城市群,目前已有4个对外发布。

  刘勇认为,在中国计划发展的城市群中,可以和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的只有京津冀、珠三角地区,但上海的区域条件相对要比其他地区更好,正好处在沿海和长江两个位置上,发展潜力更大。此外,长三角是区域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城市群,因此更有可能在2030年建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协同

  《长三角规划》为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效应或将逐渐显现。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肖金成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市群的规划,除了应当明确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产业上的分工外,还要建立起合作机制,改变之前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的状况,通过统筹规划,把单个城市群的竞争力变成整体的竞争力。

  刘勇认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个城市的配套容量有限,产业扩张后,销售半径变大,需要更大的市场,需要城市群的配套和各个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因此城市之间要联合起来发展,形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发展空间。

  肖金成强调,要通过城市群规划消除行政壁垒,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要让各个城市在市场的调节下,通过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产业的合理分工。规划只起引导作用,最终要素的流动要由市场决定。肖金成举例说,在长三角城市群,上海作为核心城市,应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聚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不仅服务上海的企业,而且要服务整个城市群内的企业。其他城市比如苏州、宁波、无锡、绍兴、嘉兴、南通等地,应当主要发展制造业。小城镇发展零部件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如服装、鞋帽等。

  刘勇建议,原则上,长三角地区在产业布局上要有比较优势、分工定位,比如城市里以三产为主,二产要郊区化,农村要集约化。

  长三角城市群在区域合作上已形成很好的机制,16个市很早就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制度,随着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范围的扩大,之前建立的合作制度可以推广到更大的地区。

  肖金成认为,未来城市群内部的合作,要先自我协调,再由中央协调,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合作和行政区不同,行政区内部具有隶属关系,各项工作比较容易协调,城市群一般是跨行政区的,没有隶属关系,通过建立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不同行政区的人员就可以在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刘勇表示,一体化后将有利于破解原来的重复建设问题,通过建立起竞争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达到人口向城市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目的。同时,一体化还有利于疏散和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保障新型城市化更加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