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对于中国中部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湖南湘江新区而言,注定是在找准矛盾与解决矛盾中孕育新的区域发展DNA。
湖南湘江新区自2015年4月获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就肩负着改革创新、引擎中部核心增长极的探路使命。在没有沿海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也绕不开内陆经济开放度偏低的短板背景下,湖南湘江新区要形成全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创新创意发展新高地;打造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形成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高地,打造通江达海、对接国内外的综合性开放平台,注定任务艰巨、困难重重。
但困难没有难倒新区人。他们发起全新“逆袭”,奋力将内陆腹地变开放高地,将短板变优势,从变革中新生出全新的发展DNA。
新区发展遭遇“夹击”
在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朱翔眼里,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有区位优势但经济开放度还需提升。“湖南的进出口额在全国来看仍然偏低。”
2015年,长沙GDP总量弱于中部地区的武汉。湖南进出口贸易在2015年出现双降,而湖北却是保持增长。从交通枢纽及对外贸易平台建设来看,邻近的武汉目前也处于优势。
据报道,成都正在全力打造西部开放高地,基本落实了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武汉正积极申报自贸区,抢占中部内陆对外开放制高点;还有十几个省的省会城市提出在“十三五”申报建设自贸区。如不加快发展,长沙与其他城市的距离将会加大。
前身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湖南湘江新区,给长沙、给湖南的大开放、大发展带来希望。这个国家级新区承载的是湖南乃至整个中部开放崛起的梦想。新区该如何奋勇突围,增强湖南核心增长极并加大湖南的开放度?
长沙大河西发展的“西进运动”曾轰轰烈烈。产业向西,人居向西,梅溪湖、滨江新城、洋湖垸、大王山成为城市新生板块迅猛生长。但是,过去依赖土地开发的旧模式矛盾渐露、无以为继,产业支撑短板、产城融合不畅,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大,土地财政难以为继。
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虢正贵坦言,当前建设国家级新区不能再靠形成政策洼地,也不能再走土地开发的旧路径,必须高举改革大旗,大力破除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开拓一片新天地、走出一条新路子。
于是,湖南湘江新区的发展以一种“终结”开始。
土地开发模式主导行不通,现实决定湖南湘江新区也不可能照搬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新区的外资引进模式。怎么办?“只能用改革创新来求解。”虢正贵说。
“虽然长沙与外界的沟通相对较少,但是长沙的人才优势明显,具有较好的原始创新土壤。”长沙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邓子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沙凭借自身人才优势孵化新兴产业将是湘江新区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多方位立体孵化内生力量
前沿观点是对发展风向的一种敏感捕捉。
据了解,湖南湘江新区拥有120余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40余家省(部)属科研机构。自去年4月8日国务院批复设立湖南湘江新区后,长沙市政府便与中国电子共同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并同时宣布中国电子—IBM联合创新实验室落户长沙。截至目前,湘江新区共建成3D打印应用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南锂电池产业研究院、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多家产业研究院。
“研究院一头对接最前沿的技术,一头连着市场需求。它既辅助政府从更专业的角度促进长沙工业转型升级,又担负着门槛较高的新兴工业企业的孵化。”邓子畏解读湘江新区曲线“融智”的逻辑:中国电子看中湖南的人才及市场,被政府引入成立研究院;中国电子再借自身优势与IBM达成合作协议成立实验室,于是IBM也来到了长沙。
随着巨头的到来,一些外资随之流入,正在激活湖南的智造业。与此同时,未来创新创意发展的新高地——中小企业创意经济成长的土壤也在这里滋生。
作为58同城的首个众创平台——58众创选择落子湖南湘江新区,立于湘江之畔。在其总经理吴阔看来,“湖南移动互联网人才济济,在全国有一定的话语权,长沙也很可能成为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第五城,58众创只是顺势而行。”
据了解,湖南湘江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迅猛发展,近两年年均增长100%,总数突破2000家。亚马逊、谷歌、腾讯、阿里、百度、58同城等知名企业均已落户;微软、谷歌和腾讯也均在新区设立创客孵化基地。
快速发展的另一端是,移动互联网大咖如微信创始人张小龙、58同城CEO姚劲波、融360CEO叶大清,以及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等位于行业顶层群体的湖南人互通有无,成为本土连接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线人”。
一个新区的生长轨迹已露端倪:人才吸引人才,技术吸引技术,培育产业内核,并借用无形的技术渠道及人才渠道再扩散出去。这种从过去直接引资到现在曲线引“智”的转变,规避了过去房东经济产生的“外资依赖症”,保护了民营经济的生长空间,体现出政府避开区位劣势寻找区域经济优势的智慧。
从行政藩篱到孵化新制度
湘江新区一年来多方位播下了创新的种子,但朱翔认为,“新区应该是一个更大的创新孵化平台,不仅要做好研究院、科技园、众创空间的整合,更要借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形成中部经济新引擎。”
事实上,新区目前已经涵盖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园区和宁乡高新区、岳麓科技产业园2个省级园区,不仅已基本形成了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集群,而且发展势头非常好。
但虢正贵却有另一种紧迫。“相比国家级新区的要求,目前新区主导产业发展不足,优势产业、支柱企业还不够强、产业结构不够优,新兴产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尚在培育期,尤其是几个园区错位、特色发展不足”。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中组织制度的创新具有“核裂变效应”,组织制度的优势在关键时候能破除产业发展的瓶颈。找到新区生长的DNA后,政府需要创新体制,让各个生长点形成合力。
为突破各自发展的局限性,湖南湘江新区设立经济发展局,欲将产业布局科学化、产业聚集效应最大化。据朱翔介绍,新区在规划协调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理顺新区发展的统筹工作,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并且正探索发行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筹集基础设施长期建设资金,推出一批重大PPP项目。
“统也好,融也好,关键是怎么给区县和园区做加法,而不是束缚大家的手脚,从而形成助力、推力和向心力。”为变行政藩篱为制度创新,虢正贵和他的团队先后推出了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投融资等“十大改革”;加强战略空间规划研究,从发展规划、产业布局、产业政策、路网建设等十个方面,研究制定《关于推进统筹融合发展“十统十融”的若干意见》,形成区域整体合力,实现优势叠加、错位发展。同时,实施综合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五年实施方案》,促进现代经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开发性金融支持新区建设等改革探索得到国家发改委肯定和推介。同时,鼓励新区范围区县、园区大胆改革创新,长沙高新区率先在全省首推企业集群注册制度,其他园区在商事制度、产业模式、审批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年时间,支撑新区持续发展的新动能正在加快形成,正呈现出高端资源、高端项目、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发展态势强劲。2015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3亿元,2016年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7%。今年1-4月,已组织集中签约4次,签约重大项目103个,总投资约1250多亿元,高端制造、金融总部、创新创意等大批优质项目入驻新区。
湘江新区从曲线融资到曲线融智,不仅摆脱了过去一些区域发展过度依赖外资的症结,也扭转了房地产主导的快速城市化造成内部需求低迷的弊端。“我们将在制度上进一步创新,抢做要素集聚‘大磁场’,打造高端人才‘荟萃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虢正贵说。
湖南湘江新区正在生成区域发展增长极、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全新DNA,它的血脉里正搏动着一个全新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