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企业初享制度创新红利 服务经验推广复制仍需努力

2016年06月08日 11:18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核心提示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中国也由此依托自贸区这一特殊功能区域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步伐。

  此后,2015年4月,广东、福建、天津三个新自贸区统一揭牌,我国的自贸区战略开始提速。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可谓是几大自贸区传递给外界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吸引企业争相入驻的主要原因。成立之初,三大自贸区均设有明确的定位,以求充分发挥其特定功能。一年多过去了,三大新自贸区运行情况如何?入驻企业到底享有哪些红利?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明确提出“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同时提出“创新内陆和沿边开放模式”。 在当下国内多地申请自贸区热情高涨的大背景下,自贸区的制度红利、服务经验又能否进入更大面积的试验操作层面,更好地推广至全国其他地方,无疑值得关注。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接,让三地居民同享红利“既是天津的自贸区,也是京津冀的自贸区”

  本报记者 张玺 本报通讯员 李华星

  从6月1日起,一项新的便利政策在天津自贸区开始实施——自贸区内登记注册的企业可以对拟用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登记机关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众放开企业名称库,赋予申请人自主选择权,这让区内不少企业欢喜不已。

  一年多来,对身处自贸区内的企业来说,类似利好消息在自贸区并不少见。

  2015年4月21日,天津正式接下了“自由贸易试验”的“火炬”。这意味着,天津自贸区也承接了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在“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目标导向之下,一年多以来,天津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日前,记者深入天津自贸区进行探访。

  在家门口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

  在天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津自贸区既是天津的自贸区,也是服务京津冀的自贸区。”

  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北京最大的农业国企,自贸区的便利条件促使其在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布局。依托自贸区的特殊政策,公司从东疆港进口原料就地从事高端饲料加工,目前已将产业链延伸到北京、河北以及山东、山西、河南等地。

  事实上,像北京首农集团这样来天津投资的京冀两地企业现在越来越多。一年来,天津自贸区引进的内资中有一半来自北京和河北。

  天津自贸区获批后,不少民众渴望在家门口买到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当下,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在天津各区县乃至京津冀等省市已建立了几十家进口商品直营中心,让三地居民同享自贸区带来的红利。

  融资租赁集聚效应形成

  梳理这一年的发展历程,记者发现,天津自贸区的融资租赁业务快速挺进,成为全国发展该项业务举足轻重的地区。

  天津自贸区融资租赁业目前已逐步形成飞机租赁、船舶租赁、基础设施和大型设备租赁、汽车租赁四大优势板块。其中,飞机、船舶、海工设备租赁资产累计总额达370.8亿美元。

  2015年7月,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通过其注册在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的项目公司,从法国空客公司购买一架A320飞机,以离岸租赁业务模式交付给尼泊尔喜马拉雅航空公司,开创了国内首单“两头在外”的飞机离岸租赁交易。

  在工银租赁航空金融事业部执行总经理刘江看来,这单业务的成功,得益于天津自贸区对租赁企业走出去的推动。

  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天津自贸区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1557家,累计注册资本1559.3亿元人民币。租赁飞机累计超过600架,约占全国90%,租赁船舶达到80艘,约占全国80%。目前,借助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区内的融资租赁企业都在盘算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

  为国家试制度

  如今,随着各项制度创新举措的落地实施,天津自贸试验区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改革红利、开放红利、制度红利不断显现。2015年自贸区新登记市场主体14105家,同比增长1.2倍,占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总数的10%,注册资本3890.6亿元人民币,增长2.2倍,占全市的51%。

  天津自贸区在投资管理体制方面实行准入权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进入天津自贸区更加便利。去年新增的650家外商投资企业当中95%都是通过备案制的方式进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天津自贸区还在原来上海自贸区的一些政策上做了进一步深化。例如,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行海关免费报关。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天津自贸区还有未完成的预期任务,但是越到后期,越需要协同。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中,最难的是破除部门的掣肘,消除藩篱,最终实现协同发展。

  聚焦台海交流,让企业轻装上阵

  从12箱报关单到全程无纸化

  本报记者 吴铎思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八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总面积9000平方米、430个展位的福建自贸区商品馆成为新看点。这些展区的商品覆盖几十个国家、上千家全国知名企业的万余种海外商品。这只是福建自贸区火热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以福州片区为例,截至今年4月10日,福州片区新增注册企业14135户,注册资本1597亿元,注册亿元以上企业225户,新增企业运营率达34.13%。一年来,福州片区全区利税增加14%,利用外资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7成。

  率先实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

  福建海峡基石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是福建省首家商业保理公司,也是较早在自贸福州片区设立的企业。

  “集团之所以将企业设立在自贸区内,主要是看中自贸区先行先试政策。”该公司项目总监王彬告诉记者,商业保理作为新型的金融业态,主要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一直以来,集团都想开一家这样的子公司,所以自贸区获批后,我们第一时间就注册登记了”。

  据了解,一年多来,福州片区深化以简政放权为目标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原来分散在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400多项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集中受理+部门分办”的原则实施审批服务,实现“审批不出区”。与此同时,福州片区在全国率先实行“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并推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设立时间由15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

  体制创新最终带来了贸易成本锐减。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首创的“简化CEPA以及ECFA项下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举措使每票通关货物准备时间减少1~2天、节省成本约8%;“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和原产地企业备案‘两证合一举措则每年至少为备案企业节约费用100万元,压缩时间成本1000个工作日。

  在这种高效、便利的营商环境之下,企业可以做到轻装上阵。

  以前,华映光电核销单证一次要抱上12箱的报关单,光整理就要耗去大半天。实行“简化加工贸易核销单证提交”后,企业不用再提交纸质报关单,实现电子账册报核、核销全程无纸化,省时、省力而且环保。

  引领智能制造加速崛起

  日前,国内首条抗菌玻璃生产线在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正式量产,科立视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世界第二家拥有该技术的企业。

  科立视母公司华映科技董事长特助黄拓中说,这个项目因为自贸区的一系列便利政策而加速。

  “抗菌玻璃是两岸人才合作的成果,自贸区两岸人员往来的便利让研发更顺畅。科研设备的进口,未到港就可以先预审核,只要一天就能通关,效率高了很多。”黄拓中说,最近他正着手研究自贸区的人才引进政策,自贸区对企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吸引力很强。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是福州片区的三大战略定位之一。当前,以科立视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一年来,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成效显著。目前,福州自贸片区内与智能制造相关的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达15家,掌握核心技术发明专利220多项,5个项目进入省级智能制造项目库。

  让企业融资更便捷“金融改革”一直被视为自贸区试验的重点和难点,资金的高效运转至关重要。这时,金融创新送来了“及时雨”。

  宝中海洋是福建一家从事机械设备修理的公司。去年3月,宝中海洋股票在新三板挂牌,采用协议方式转让。但由于流动性不佳,融资需求未得到满足。

  后来,这家公司找到了片区内一家主要从事P2P网贷、私募股权投资和基金管理销售等业务的公司,募集了将近500万元的贷款。改革传统的金融供给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成为福州片区进行金融改革的方向。除了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多的金融创新举措正在先行先试。

  福州片区管委会财政金融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福州片区正鼓励企业使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试点。

  截至目前,福州片区已引进金融及类金融企业340家,其中互联网金融53家。这些金融机构,正依托福州片区两岸金融合作示范区、金融小镇、多层次资本交易中心等载体,成为片区的“金袋”,服务各类企业。

  以制度创新打造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自贸区三大指数背后的“广东步伐”

  本报记者 刘友婷

  广东自贸区成立一年来,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热点和亮点,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即为明证。

  相关资料显示,广东去年有56000家企业在自贸区注册,形成GDP超过2000亿元,增长速度超过40%。广东的跨境电商新模式、政府智能化监管模式,入选4大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并向全国推广;27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率先在全省范围复制。此外,截至2016年3月,广东自贸区3大片区已分别集聚了各类金融机构和创新型金融企业39197家、1090家及2557家,总计42844家,这一数据较自贸区挂牌时增加超25000家。

  打造制度创新高地

  近日,广东自贸区三大指数——贸易便利化指数、投资便利化指数、跨境金融指数的发布让自贸区一年的发展状况以更为客观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测评结果显示,与广东自贸区成立之前相比,三大指数涨幅分别达到27.53%、42.08%和62.17%。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在介绍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三方评估报告时表示,自贸区的建设主要选定了5个领域,即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依法规范运行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一带一路”枢纽与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国际贸易新型业态、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

  “广东自贸区通过制度创新打造了新高地,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的开放度,也走出了自贸区建设的‘广东步伐’。”广东自贸区办公室主任郑建荣表示。

  三大举措深化粤港澳合作

  加强粤港澳合作是广东自贸区的特色。

  一年来,广东自贸区主要采取三大举措深化粤港澳合作:一是推动在CEPA中新增十大开放措施,积极探索对港澳进一步扩大开放。二是推进粤港澳服务行业规则衔接以及从业人员资质互认,加强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三是深入推进南沙粤港深度合作区、前海香港优势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等粤港澳重点合作项目。

  时富集团董事长朱颖恒,被称为“最年轻、最优秀”的香港青年企业家之一。他对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的前景十分看好。“我刚刚在前海蛇口片区注册了一个公司,时富集团广东分公司的主要业务以后都会迁到片区里。”

  据了解,在投资制度方面,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一口受理、综合窗口”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越走越深入,进一步提升了开放度。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表示,将通过负面清单先行先试推进粤港澳服务行业管理标准和规则的衔接以及从业人员的资格互认,加快自贸区的建设,依托自贸区的合作加快优势产业建设,吸引和支持港澳青年来自贸区等地开展创业创新,加强两地青年的交流合作,将广东打造成港澳青年北上创业的第一站。

  链接

  广东自贸区最新明确“创新失败可免于追责”

  据媒体报道,广东人大网近日公布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全文。值得关注的是,该条例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自贸区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而且从条例三审稿的只要符合“减免相关责任”改为了“免于追究相关责任”。《条例》自2 0 16年7月1日起施行。

  《条例》指出,在自贸区进行的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是符合国家确定的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未牟取私利或者未恶意串通损害公共利益的,对有关单位和个人不作负面评价,免于追究相关责任。分析认为,该条例的最大亮点就是为创新“铺路”,全文9000多字一共出现了33个“创新”。条例明确“鼓励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对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未明确禁止或限制的事项,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自贸试验区开展创新活动”。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