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么应对暴雨来袭?排水标准防200年一遇洪水

2016年07月08日 13:54   来源:新华网   

  夏季来临,我国南部进入强降雨期,防汛抗灾成为不少地区的头等大事。香港地处沿海,常遭台风和暴雨侵袭,但多年未闻重大损失和灾难,其中有什么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呢?

  排水管道“大管”疏导 排水标准防200年一遇洪水

  香港城市发展迅速,高楼大厦密集、街道狭窄,大量土地被水泥覆盖,地势复杂加上临海,是一个极易发生水浸的城市。事实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香港还曾发生多次严重水浸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在近二十年间,香港不断完善的城市雨水排放基建和制度,投入的资金达数百亿。

  为全面解决雨水排放问题,特区政府在1996年展开了“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发布了较高的防洪标准:市区干渠系统排水标准为防200年一遇洪水,市区支渠系统和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区为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为20年一遇。

  在整体布局上,政府采取了三种方式缓解水浸问题:第一,通过更换、扩充地上和地下排水管道,提升抗洪能力;第二,建设雨水隧道,将高地集水区的雨水直接引流入大海,减轻下游市区排水系统负荷;第三,设立蓄水及水泵系统。在水浸严重的“黑点”地区设立蓄水池,暂存部分雨水,待高峰期过后,利用水泵排出储存雨水。

  值得一看的香港雨水排放系统

  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是香港典型的城市景观,但鲜为人知的是,香港的地下排水隧道和蓄水池也是规模巨大、十分壮观。

  加强监控预警 打造防涝“海绵城市”

  早在1995年,香港政府就开始对香港各处曾经因暴雨造成的水浸处进行追踪监测。一方面,对水浸之处进行搜集和记录有利于对症下药,进行城市排水工程的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从长远监测这些改善工程的成效。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经过20年的持续监测改造,香港水浸黑点却越来越少,到现在只剩下8处,而且已经没有严重水浸黑点了。

  不断进行巡查、修理等预防性维修对保障排水系统正常运作至关重要。特区政府定期巡查有问题的路面集水沟、雨水入水口、排水渠及水道。此外,主管部门还特别向部分水浸“重灾区”住户提供预警服务:每当天文台做出预警,渠务署就会发短信给水浸高发区的住户和店家;在易受水浸乡村还装有地区性洪水警告系统,当洪水水平达到预定警报水平,便会通过水浸警报器或自动电话致电村代表向村民示警。

  近几年,香港政府意识到必须恢复生态环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涝治理难题。为此,渠务署在工程建设中进行生态恢复试验,试图通过重建湿地、水塘等方法,寻找可持续性的抗涝方式。今年3月,香港渠务署署长表示,要利用好已有的绿化资源,将香港打造成“海绵城市”。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