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一带一路”:溯游从之与自我审视

2016年08月01日 16:39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 综合报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梁任公这段《少年中国说》中的文字,大概是很多国人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感受: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在全球领域参与竞争,其情豪迈,其况威武。

  但企业的决策,须要更多依靠理性。在深研“一带一路”的学者和亲身参与其中的企业家眼中,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过程,又是怎样一副真实图景?在植根全球化土壤时,从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家们,走过哪些弯路,面对过哪些痛苦与烦恼?

  7月28日, “一带一路”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封面智库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林维到场致辞,封面传媒副总裁兼封面智库秘书长周凯莉主持本次会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院长柴宝勇作为学术召集人,在专家研讨环节进行了学术议程设置及议题引导。

  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封面智库、察哈尔学会等智库机构及安邦咨询等社会机构的专家学者,中韩“一带一路”企业协会等企业协会的负责人、媒体代表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

  在国内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资企业,应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在参与“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拥有哪些优势,短板又是什么?企业应通过哪些努力、借助哪些力量控制和克服在“一带一路”上迎面而来的各种挑战?民企参与“一带一路”,如何找到最佳“领路人”……专家与代表们就上述话题展开了深度探讨。

  不要过度追求“快钱”,要做大做强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表示,2013年是“一带一路”提出之年,2014年是规划之年,2015年顶层设计之年,2016年则是标志性项目打造之年。

  但很多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企业,甚至一些对接“一带一路”的地方政府领导,对于“一带一路”基本内涵的理解都不准确。即便是在被普遍认为有利于成为“一带一路”样板国家的柬埔寨,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存在诸多瓶颈:一是因了解不够,造成错误认知无处不在;二是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现象依旧存在;三是当地经济秩序不规范,存在诸多陷阱。

  “推动一带一路项目落地,必须在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上,对相应国家有十分细致的了解,应充分考虑对方的实际需求。”赵磊说,不要过度追求“赚快钱”。

  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也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有一个长远部署和长远规划的问题,不是挣一把钱就走人,要有做大做强气魄,有成为世界型跨国公司的谋划和理想,大型国企和大型民企都应该有这种抱负。

  此外,王志民认为,只盯着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短视。“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有很多投资,但没有汽车制造厂,而日本却在哈建立了汽车制造厂。”王志民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仅局限于修路、盖楼,这只是基础性工作,做完基础性工作,还要“大展宏图”。

  摘下“中国”标签,适应“全球化”

  当前,很多有心参与“一带一路”的企业都为自己设立了国际化战略,选定要进发的对象国,进行针对性的产品研发。

  “我不太主张企业用国际化这个词,我更倾向于用‘全球化’这一词语。”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王冲表示,用手机制造商打比方,“国际化就是中国公司造了一个手机,拿到国外卖,去印度的时候开发印度的版本,到柬埔寨添加柬埔寨的语言”。

  “但iPhone一出生就是全球化的产品。”王冲说,参与“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应该有全球化的思维,产品应该是全球化可复制,否则成本很高,质量也会比较差。

  从风险防范的角度,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赵磊建议,不要过度政治化“一带一路”企业,不要给企业项目贴更多的标签,“我们得到很多失败的教训,标签太多以后,企业风险就又附带了政治风险和人员风险”。

  “中国企业要淡化‘中国’的概念。”对外经贸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志民认为,丰田从来不说是日本的丰田。这一点华为做得也很好,在外国就说华为,不说中国的华为,可以是印度华为,华为印度,丹麦华为。

  民企更要走上“一带一路”

  央企、国企和民企,谁更应当走出去?

  “咱们国家现在在‘一带一路’做大事儿的都是国企和央企。其实参与一带一路最有利的团体就是广大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它们是最应该走出去的。”中国能源和矿产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公司总经理,中韩一带一路企业协会会长陈光磊说。

  央企也好,民企也好,要参与“一带一路”,除了自己的努力,还应该得到那些来自本国的帮助?

  察哈尔学会创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柯银斌认为,“一带一路”企业应该得到外交国际关系学界的帮助:一是中国企业海外利益保护,涉及到外交与国际关系,涉及到与政府各方面打交道;二是中国标准的走出去。“标准走出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难的问题,涉及到国际问题、法律问题、外交问题。美国、日本、德国都把标准化战略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此外,中国企业在出海时也需要自我审视与第三方评估。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教授、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秘书长宋雄伟强烈呼吁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评估什么?评估这个企业走出去的时候,相关风险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懂不懂国家当地法律情况、政治情况,民风、社会情况,甚至你对当地治理结构是不是了解。有了这样评估之后,才最大可能减少企业走出去的风险。”

  走出去之后,也需要评估。宋雄伟认为,第三方评估也有助于制约我们企业行为,让“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国民更能认可中国企业的投资、开发热情。

  企业投身“一带一路”也不能只盯着国外,安邦咨询公司合伙人,高级研究员唐黎明认为,“一带一路”实际上是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双结合的发展战略。对于很多走出去的能力尚为欠缺的企业来讲,应该在“一带一路”的国内沿线寻找一些发展机遇。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的延伸,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对于参与的企业来说,正是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企业投身其中,务必审慎前行,贪图短期利益,必然是“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