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明显 夯实长江经济带生态基础

2016年08月04日 11:20   来源:重庆日报   

  重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巴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 摄/赵伦德

  重庆秀湖国家湿地公园

  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

  中华秋沙鸭 摄/谭文奇

  消落带处栽植的竹柳

  湿地植物——荷花 摄/周兴建

核心提示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长江经济带的湿地,更是维系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我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生态修复等,取得了明显成绩。

  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26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110.2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35.49%。

  A、严守生态“红线” 加强湿地保护

  盛夏时节,走进璧山秀湖公园,绿树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浅水滩绿草随风摇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如同开州汉丰湖、忠县皇华岛、九龙坡彩云湖、南岸迎龙湖、南川黎香湖等知名旅游景点一样,璧山秀湖还跟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湿地。

  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生态资源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而湿地则被誉为“地球之肾”,成为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去年10月,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院长雷光春在出席在渝召开的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上曾表示,长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长江湿地生态系统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核心资本。作为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命脉,湿地维系着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湿地保护责任重大。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时要求,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保护好湿地,近年来,我市加强了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不仅建立了大量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更是实施了众多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据市林业局局长吴亚介绍,早在2007年,我市就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机构——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抓湿地的保护与修复,从那时起,我市开始陆续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力度也逐渐增强。

  2014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召开后,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年)》,首次划定了300余万亩湿地生态红线,按照“红线”要求“落界成图”,将生态红线划定的湿地面积,全部细化到具体的地块上,使湿地保护有据可依。

  在此基础上,我市优先对重点湿地进行了保护,加快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这些保护区和公园的建立,对重点及核心区域湿地形成了有效的保护,避免了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

  此后,我市还陆续出台相关规定,加强对湿地的严格保护。如:严格限制湿地转为建设用地,工程建设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确需征收或者占用的,用地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并给予补偿;加大对临时占用湿地修复力度,对于临时占用期满后应当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所占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除法律法规规定以外,在湿地内禁止开垦、填埋、排污等破坏湿地的活动,严格保护湿地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等。

  截至目前,我市已相继建立澎溪河、长寿湖等1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以及璧山秀湖、九龙坡彩云湖等26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全市湿地保护面积达110.25万亩,湿地保护率达35.49%。

  当前,我市正抓紧编制《重庆市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2016-2030年)》,以保护湿地资源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为宗旨,以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抓手,以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国家重点工程为契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保障体系;加大对科研、宣传教育、资源监测、保护管理等方面的投入,强化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探索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治理与利用模式,提高消落带湿地利用效率;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着力提高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和水平,为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到“十三五”末期,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体系,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3个,新建湿地公园10个,使湿地保护率达到40%。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