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深圳将新建5个医学院

2016年09月01日 22:11   来源:南方日报   

    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健康将融入所有政策”38字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而在8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再次被提升至优先发展战略。会议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减少疾病发生。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深圳将如何推进健康深圳建设?市民又会享受到哪些健康福利?9月1日,深圳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罗乐宣和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主任王大平接受媒体的专访,透露了下一步深圳医改和卫生事业发展和主要方向。据悉,“十三·五”期间,深圳还将新建5个医学院,为深圳未来医学人才培养打造基地。同时,深圳还将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一理念,免费提供28项卫生计生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供应模式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基层为中心”转变,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

  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关于医改:把“健康”理念融入医改中

  南方日报: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深圳还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罗乐宣:进入深水区体现在,改革不再是停留在管理和服务方面,而是整个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的改革。难啃的“硬骨头”主要是,在新的发展时期,整个改革过程要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一个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改革政策中,要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医改工作,在健康保障和健康水平方面有提升,使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是未来深圳医改的一个核心。

  在这方面,深圳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医院管理体系和基层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等,目的就是通过这些探索,实现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而不只是疾病诊断水平的提升。

  关于医疗水平:建成10家高水平医院

  南方日报:深圳提出了建设“卫生强市”和“国际化医疗中心”的目标,在提升医疗水平方面有哪些规划?

  王大平:深圳的市属公立医院一直致力于推进品牌学科建设,目前,市属医院共有省级以上重点学科52个,占全市的66.7%,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1个。

  市属大医院将成为区域医疗中心,承担区域内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十三·五”期间,市医管中心将以增创市属医院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品牌学科、专家名医、科技创新、医院管理、医院文化为重点,到2017年市属医院都将通过三甲评审,力争到2020年,建成10家在华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医院。建成50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水平、具备冲击国家级重点学科潜质的品牌学科,并重点打造30个医学创新平台。

  市医管中心正在实施市属公立医院品牌学科提升工程,根据市属医院的类型、所在区域,结合市属医院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全市总体布局、市民诊疗需求等因素,制订了市属医院品牌学科建设规划,采取重点扶持、整合资源地、名医团队引进等方式,推动品牌学科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进军。目前已经初步确定了61个创建学科名单,引导各医院重点突破、错位发展,减少同质竞争,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形成“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局面。

  关于人才:引进名校新建医学院校培养人才

  南方日报:“十三·五”期间,在医疗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有哪些计划?

  罗乐宣: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市要新增医生1.2万人,整个医务人员队伍要增加4万多人,怎么引进和培养人才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关键,也是深圳“强基层”的关键。

  总体上,深圳将采取多个措施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一是通过“三名工程”柔性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打造重点学科团队。二是在年轻医务人员队伍方面,通过住院医师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深圳每年引进1000-1200名规培生。三是针对深圳医疗发展的短板问题,深圳将加大急需医疗人才的引进,比如儿科、医学影像、肿瘤学科等,卫生部门也正在与人事部门沟通,准备调整引进政策,建立更好的机制,保障人才引进数量的提升和重点学科的发展。

  王大平:“十三·五”期间,深圳还将新建5个医学院,这几个医学院将成为深圳未来医学人才的培训基地和科研基地。除了已有的深圳大学医学院外,还将新建中山大学深圳医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特色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也将在深圳合建医学院等,医学院校不仅可培养本科人才,还可加强深圳硕士和博士医学人才的培养。

  关于“健康深圳”:将以基层医疗和预防为重点

  南方日报:“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在哪些方面推进“健康深圳”的建设?

  罗乐宣:围绕和突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圳将全面深化医改和推进各项卫生与健康工作。

  一是以基层为重点方面,抓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基层为中心”转变,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下来,全市将大力推广罗湖区基层医疗服务改革模式,建设发展一体化、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全市均衡规划布局15家基层医疗集团,以社康中心为基层平台,推动大医院的普通门诊下沉。同时,将在居民自愿的原则下,大力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市民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

  二是以预防为主方面,将加强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整合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服务项目、服务链条,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在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中,深圳将免费提供28项卫生计生服务,“从出生开始的预防接种,儿童的健康管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到老年人的流感、肺炎免费接种等,这些公共卫生健康服务贯穿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保障人民的健康。”

  这当中,最核心是要扭转当前的工作方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

  转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例如,着力做好青少年、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针对癌症、慢性病、出生缺陷等危害市民健康的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大力推动基因检测等新技术运用,用大数据、精准医疗技术,提高对重大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能力等。

  深圳还将实施市民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建设健康生活体验馆、健康教育与急救常识普及基地,提高市民的健康意识,增强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此外,还将协调推动医疗保险从“保治疗”向“保健康”转变。

  南方日报: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深圳还有哪些难点要突破?

  罗乐宣:难点主要在于大家的理念。一是各部门要形成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所有的政策措施一定要促进健康保障健康,健康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大家的责任。二是居民在维护自己健康方面也要共同努力,因为疾病的发生发展除了物理、环境等因素外,更多的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因素。因此,促进以健康为中心,需要各部门在各个环节共同的努力。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