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从“火焰山”到湿地的嬗变

2016年10月25日 10:28   来源:福建日报   

  从“火焰山”到湿地的嬗变

  ——探寻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前世今生”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一隅

  东南网10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张杰 通讯员 陈天长 丘嘉瑞) 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火焰山”,到如今水草丰茂、植被良好的湿地,这就是汀江国家湿地公园30多年来的嬗变。巨大的跨度背后走过了一段怎么样的历程?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长汀县三洲镇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探寻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前世今生”。

  前世: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因战乱、人为破坏等原因,长汀水土流失问题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当时的研究人员曾这样描述当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1949年12月成立“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保持试验区”开始到1983年,长汀县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初步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土流失依然严重: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方依然“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而作为长汀水土流失重灾区的三洲、河田等地,水土流失则更加为严重。光秃秃的山上没有几棵树,到处是裸露的红壤,夏天地表温度都在四五十度以上,热气袭人,故而得名“火焰山”。

  “那时候村子周围到处都是红色的小山,一下大雨,山上的粗砂子全部冲到田里。田地根本没有一点肥力,种什么收成都少得可怜。山上的松树长了很多年,也只有一两米高,几乎就是寸草不生。”对于当初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状况,如今已年届六旬的三洲镇三洲村村民黄金养仍记忆犹新。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