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深化开放打造改革“桥头堡”

2016年11月01日 11:17   来源:芜湖新闻网   

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大桥效果图

 

  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大桥效果图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把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以推进。芜湖在被正式纳入规划的同时,与无锡、宁波等发达城市并列,被明确定位为II型大城市。

  作为安徽省次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核心城市之一,芜湖怎样把握机遇,从而实现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这一发展目标?在市委统一部署下,我市近日出台《关于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把芜湖发展置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和谋划,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为务实的举措,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

  把握机遇 打造城市升级版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作为安徽省第二位的中心城市,芜湖在区位、经济、文化、历史上都与长三角城市群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多年来,从“以芜湖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到“向东看、往东比”,芜湖孜孜不倦谋求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今年6月,《规划》的出台使芜湖的这一追求成为现实。

  在市发改委相关人士看来,主动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市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一项战略举措。长期以来,依托用水、航运之便,长江沿江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集聚带,当前部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巨大。与沿江其他城市相比,我市以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重点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上占有先机。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我市打造竞争新优势,构筑产业新高地,把芜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记者采访中获悉,《规划》将芜湖划为长三角重点开发区域,强化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适度扩大产业和城镇空间,明确全面放开城市落户限制,为我市人口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相关人士分析,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将促进资源要素在各城市间流动,依托在资源、成本、发展空间以及交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芜湖有望成为江浙沪城市要素外溢的主要承接城市,各类要素和人口的集聚将为芜湖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成为芜湖打造城市升级版的澎湃动力。

  主动融入

  描绘发展新蓝图

  在新鲜出炉的《关于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中,我市明确了主动融入长三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并从优化空间格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生态环境共建、深化开放合作、强化体制机制对接等方面入手,描绘出芜湖未来发展的崭新蓝图。

  未来几年,我市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调转促行动计划、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坚持“向东看、往东比”,紧紧围绕“一个人才主战略,两个升级版、三个高端化”为主线,大力实施领跑、新动能、新生代、云智、超车五大行动计划,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面向国际化发展的大城市、全国重要的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对外开放桥头堡、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

  加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后,芜湖未来发展是个什么样?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我市共同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取得明显成效,力争发展质量核心指标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300亿元,努力向4500亿元冲刺;常住人口达到430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6000美元,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000元;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突破50%。到2030年,我市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城市群分工合作,在长三角城市群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成为长三角城市群面向国际化发展的大城市。

  优化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促转型

  怎样加快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抓住《规划》中全面放开芜湖落户限制政策机遇,强化我市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加快构建快速交通网,完善城际交通通道,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抓好《规划》将皖江地区定位为重点区域的机遇,合理布局产业空间,有效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型显示及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及特色产业,构建优势互补、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在把握机遇打造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增长极的同时,我市还将推动城市间的联动发展,努力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上与沪浙苏实现等高对接,提升芜湖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的辐射带动功能,推进与南京、合肥、马鞍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合理划定功能分区,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促进城乡集约发展,争取培育一批工贸型、交通节点型、旅游型小城镇,形成以市中心为核心、功能节点镇为纽带,紧凑型、网络化的一体化城乡体系。

  近年来,芜湖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了传统优势产业的“从低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小到大”,资助创新能力的“从弱到强”。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芜湖的创新步伐将走得更加稳健。据介绍,未来几年,芜湖将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和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上海等城市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实习基地,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构建一张严密的开放型创新网络。

  同时,芜湖将以“五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引领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具体来说,将进一步深化与上海、苏州、宁波等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关键领域与核心技术创新,开展机器人、现代农机、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在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等支柱产业领域,要在研发、设计环节加强与上海对接。

  完善设施

  推进生态环境共建

  记者采访中获悉,《实施方案》提出要从加快综合交通网建设、构建深度融合的信息网、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我市基础设施建设,为芜湖融入长三角、打造城市升级版提供有力保障。

  未来几年,我市综合交通网络将更加发达。据介绍,我市将重点实施商合杭大桥与合芜高速连接线、泰山路长江大桥、城南过江隧道等项目,建成芜黄高速南陵段、芜湖长江二桥、北沿江高速无为段、岳武高速东延;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皖赣新建双线、庐铜铁路,完成宁芜铜、皖赣、淮南线铁路电气化改造。在信息网络方面,重点推进芜湖宽带示范城市建设,完成公众互联网数据中心、应用支撑系统、业务系统升级改造;以交叉认证和资源共享为导向,实现我市电子认证平台和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认证平台无缝接轨。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加强与国家油气运输战略通道衔接,布局沿江LNG接收站和配套管网,增强油气保障能力的同时,推进芜湖风电规模化开发及建筑用能绿色化发展。在水资源安全保障方面,将以重大水利工程为抓手,与马鞍山、南京、苏州、上海等市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长三角地区开展大型综合枢纽建设;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在新一轮转型发展中,长三角城市群被寄予厚望,明确要求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我市出台的《实施方案》中,“推动生态环境共建”占据了重要篇幅。未来几年,我市将在加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相关城市联动构筑网络化生态屏障的同时,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健全跨区域环保联防机制,倡导形成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

  深化开放

  打造改革“桥头堡”

  市委工作报告把“五个走在前列”定为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其中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内外并举、双向互动,在开放发展上走在前列”。在《实施方案》中,“深化开放合作”的论述占据了重要篇幅。

  据介绍,在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后,我市将在营造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环境、建设高标准开放平台、推进高端人才合作等方面下功夫,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未来几年,我市将加快建设15个开发区,成为招商引资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重点引进一批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要求海关、商检等部门提供互为延伸的便捷服务;建立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向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推进朱家桥港区、三山港区对外开放步伐,加强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省级家用电器、船舶、农业机械出口基地建设。在培育高端人才方面,建设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青年创业园,积极发展银湖创客岛、皖江云等众创空间;建立芜湖引进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绿色通道;加快建设合芜蚌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试验区;加强与上海、苏州等城市的人才对接,吸引长三角城市群各类人才来芜工作,形成人才资源共享平台。

  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强化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体制机制对接,为芜湖构筑开放新高地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加强要素市场合作交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数据信息交易,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提高金融市场一体化水平。其次,加强各城市间公共服务交流合作,如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通过放宽条件、简化程序等措施,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建立集双向转诊、远程会诊信息系统于一体的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平台,推动医保经办机构与长三角城市在医保定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方面开展合作。同时,加强市场共享交流合作,主动与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合肥等城市开展双城合作,以互补互动、共建享为基点,在科技创新、城市管理等领域合作;鼓励各县区和开发区开展双边多边合作,在开发区共建、企业并购、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突破。

  记者 赵丹丹 实习生 鲍伟平 孙徐欢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