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互联网公益 别一味喊打喊杀

2016年12月06日 11:07   来源:中国网   

  经过了一个周末,罗尔事件带来的影响还在发酵,不少网络评论却转了方向,不再深挖伪慈善的始作俑者,不探讨不良现象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却对互联网慈善本身大加批判,称网络平台是欺诈拐骗的温床。不但要严格监管,最好是直接封杀关闭。例如有人因为罗尔事件涉嫌“诈捐”,称腾讯应关闭打赏功能,也有人称因为快手出现“假慈善”事件,就应该严惩平台。

  这种观点是本末倒置、因噎废食。

  中国的公益发展正当时,有研究显示,当社会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准后,参与慈善行为,就成为人们的普遍需要——你奉献的同时,也在收获付出的快乐。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捐赠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为时已久,而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慈善发展的时期重合,成为推动慈善发展的平台。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6)》称,我国公益慈善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2015年“指尖公益”不仅解构了传统慈善的捐赠方式,给予公共募捐和大众捐赠以去中心化的新诠释,还通过移动互联在同一时间连接多地、多点、多项目和网上、网下的捐赠,让公益俨然成了最具文化创意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我国社会捐赠总额已从2006年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1000亿元左右。从2014年起,我国个人捐助中的移动端用户已达到了85%。

  一些大众熟悉、效果良好的公益项目,如“99公益日”、“关爱抗战老兵”、“行走捐”等,都是始于互联网,并得到很好地传播的公益项目。2014年火爆全球的“冰桶挑战”,更是借娱乐推动公益的创举,堪称互联网公益的典范。

  当然,互联网不是一片净土,公益也不是天然免疫的圣母。互联网公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不和谐的音符:“公益明星”挪用慈善资金获刑;网络主播搞“假慈善”沽名钓誉……这些案例提醒善良的人们,爱心有时也可能被利用,对此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警惕。

  但要看到,互联网有自净功能,搞诈捐的,骗善款的,他们在网上作恶,也会在网上现形。例如,罗尔事件发生后,医院、社保部门等权威信息的发布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发出,微信赞赏平台也迅速做出反应。网络主播“伪慈善”事件出现后,也正是快手平台与网友、公安机关等迅速联动,迅速推动事件的调查。

  “指尖公益”所拥有的透明度,不至于像一些网络评论说的那样脆弱,公众要对此有信心,不要批评伪慈善时,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块给泼掉。

  当然,在涉及公募资金、慈善项目宣传之时,网络平台应从技术、监管、突发事件应对等多方面,加强自身建设,不给“诈捐”、“炒作”、“伪慈善”留作祟空间。正如罗尔事件的后续,腾讯公司方面在与民政部门、涉事账号等方面沟通后,及时原路退回,并继续协商、沟通妥善解决方案。在用户直播“伪慈善”事件发生后,快手也第一时间封禁了直播用户的账号,并配合警方,按要求在办案过程中暂不对相关信息做披露。此外,快手通过加强审核、邀请专家媒体组建委员会等形式加强自律,同时,也正在申请注册慈善基金,引导平台上的公益行为走向规范。

  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的,应当在民政部门统一或者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不可否认,互联网公益慈善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在让慈善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的同时,还会有鱼龙混杂。然而通过相关部门的正确引导、网络平台自身的严格管理、社会公众的持续监督,网络平台仍将是中国公益慈善发展不可替代的关键舞台。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