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物价水平仍在合理区间 经济形势不支持通胀

2016年12月10日 10:2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3%;PPI环比上涨1.5%,同比上涨3.3%。二者涨幅都有所扩大,且超出市场预期。受此影响,担忧通货膨胀的声音开始增加。对此,专家指出,指数上涨虽可能带来一定的短期通胀压力,但目前这种通胀压力并不明显,且当前的物价水平仍处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在不断增强,长期来看,通胀很难得到支持。

  两大指数均创新高

  11月份,两大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创下新高。CPI同比上涨2.3%,同比涨幅创下7个月以来新高,连续两个月处于“2时代”。而P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月扩大2.1个百分点,创2011年11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

  “这两个数据都表明,目前的中国经济还是处于正常区间,CPI同比涨幅高于2%是正常情况。到了冬季,鲜菜类的价格会有所上涨,但是到了夏天,其价格也会有所回落,这都是正常现象。”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瑞表示,而PPI涨幅达到了3.3%也不算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指出,从同比看,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水电燃料价格及汽、柴油价格同比上涨是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上述各类价格变动合计影响CPI同比涨幅扩大0.15个百分点。

  “PPI的持续上涨与投资回升、去产能密切相关,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恢复推动了投资回升,这让四季度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回暖,不少大宗商品价格在此期间出现了较大幅度上涨;另一方面,去产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产量,市场供求关系因此出现了变化,这种变化通过预期传导推高了部分产品的价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通胀压力并不显著

  CPI、PPI涨幅的持续扩大,引发了外界关于通胀的担忧,有分析认为“中国已进入新的通胀周期”。对此,张立群指出,指数的上涨可能会在短期内带来一定通胀压力,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这种通胀压力很难维持下去,不会形成长期的通胀压力。以PPI为例,未来并不支持PPI无限制地持续上涨,当前市场需求属于相对平稳的恢复,那种持续快速恢复很难出现。同时,市场的总体供给水平仍较高,供求关系将会慢慢趋于平衡,价格水平也将趋于稳定,因此,PPI不会造成大的通胀压力。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当前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压力。但在供求关系和投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蒜等部分供需偏紧的食品价格出现快速上涨,需要引起关注。

  “由于2017年春节时间较早,年终消费需求释放,物价涨幅短期恐怕不会再下行,预计未来两个月物价涨幅仍将维持在2.3%左右,物价整体水平将保持稳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认为,今年全年物价涨幅将维持在2%左右,完成年初制定的3%左右的物价目标已无悬念。

  积极因素持续累积

  事实上,近几个月CPI、PPI的整体表现充分说明了中国经济稳定性、积极性因素仍在累积。刘瑞指出,一方面物价保持平稳运行,严重通胀与通货紧缩的问题都不会出现,这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营造了一个很有利的宽松环境;另一方面,在持续下降50多个月之后,PPI近两三个月开始上涨,这表明了企业出厂价格的上涨,也预示着市场的销售开始恢复,厂家的产品开始适销对路。

  而近期陆续公布的经济数据也契合了积极因素持续累积的大势。新加坡华侨银行经济学家谢栋铭指出,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数据好于预期,不管是从供给还是从需求看,都会推动经济信心回升。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今年以来外贸回稳向好,外贸增速逐季回稳,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上升。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17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指出, 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平稳,下行压力缓解,稳中有进。展望2017年,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旧动力切换、新旧模式转换,预计GDP增长6.7%左右。

  “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充分说明稳增长效果明显,稳定正成为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接下来,为了进一步巩固中国经济的稳定性,还需注意防范相关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泡沫’等不确定性因素、资金‘脱实入虚’等金融领域问题以及国际‘黑天鹅’事件对价格变化和整体经济运行的冲击。”张立群说,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经济困难有所缓解时期提供的有利环境,做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强化政策措施的落实;另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同时做好适当的市场监管、规范工作,进而推动未来价格运行总体平稳。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