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发区到自贸区 陕西开发区走过的日子

2016年12月13日 11:46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早在1991年,挖掘机的轰鸣声便将西安高新区带到了人们面前。在西安西南拓荒开疆,从一片空地到一座城池,25年过去了,高新区成为了陕西省经济发展的一部史诗。从当初的几间厂房到而今拥有行业的全球话语权,众多企业成长于高新执世界牛耳……25年,一个开发区能做到的,西安高新区都做到了。

  西安高新区 记者 强刘摄

  西安浐灞生态区 记者 刘强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陕西第一个开发区,25年来,陕西省各地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随着陕西整体经济的迈步前进而大阔步地茁壮成长着。

  在陕西境内建立的各种开发区,有的是为了推动科学研究,开发高技术产业,有的是为了引进外资,扩大出口,有的是为了凝聚智慧,发展文化产业。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使命,作为当地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力量的重要载体,在陕西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中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1、陕西第一个开发区

  早在1991年,挖掘机的轰鸣声便将西安高新区带到了人们面前。

  从当初的几间厂房到而今拥有行业的全球话语权,众多企业成长于高新执世界牛耳;从漫长艰苦的谈判到美国同行咬牙接受超高报价,皆因我方的技术、工艺、材料让对方心动不已,这些企业从高新出发和世界对话;几间教室几位老校长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仅用几年时间,就让一所学校成为教育界的传奇,高新一中在这里成长壮大;以韩国三星为代表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安营扎寨,让高新区成为西安最国际范儿的片区……

  西安高新区,作为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经过20多年的辛勤耕耘,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具有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开发区。目前,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万多项,其中9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规模、税收贡献、知识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综合指标居全国119个国家级高新区的第三位。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成为西安市甚至陕西省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25年来,独具特色的“西安高新区模式”——以“大部制”“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能上能下”人事管理体制为特征的高效管理体制和“城市开发+产业发展”联动的运营发展模式为高新区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理念有效解决科技资源分散、分隔等问题,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企业成长的环境,实现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的加速转化。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陕西要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要充分发挥以西安、咸阳、宝鸡、杨凌4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骨干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对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作用,形成具有陕西特色和优势的创新驱动发展体系。”

  机遇应运而生,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的定位,成为西安市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新载体、新机遇、新平台。

  2、开发区走出省会城市

  从陕西省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立,到目前拥有5个国家级经开区,7个国家级高新区,以及28个省级开发区,覆盖了全省11个市区。25年间,各地区开发区已成为陕西扩大开放、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25年来筚路蓝缕、勇为人先,各地开发区都在磨砺与探索中不断成长,从最早的“拾到篮篮都是菜”,到“招大商、大招商”,在不断地引进吸收中,逐渐摸索出一条从体制到管理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

  省会城市建立的各大开发区对全省的其他地区形成了优良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开发区是各地区谋求自己经济腾飞的共识。宝鸡市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的接合部,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于此,是连接中原、西北、西南的咽喉之地,市场辐射大,销售费用低。最适宜于建材、化工、医药、机械、有色金属等制造加工基地的建设。西部大开发孕育着西部大市场,而宝鸡正处于这个大市场的中心地带。

  宝鸡高新区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带动、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基本思路,科学筛选主导产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现代石油钻采传输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速铁路装备、电子信息装备、中低压输变电、机床工具制造等七大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一个产业园、多个园中园,一个大产业、多条产业链,一个大集群、多个小集群的发展格局,培育了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钛谷”品牌,形成率先发展新优势。目前,园区注册企业2860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52家,过10亿元的企业18家。实现经营总收入3000亿元,区域生产总值1000亿元。法国施耐德、日本住友、德国西门子等世界500强和秦川发展、宝光股份、宝钛股份、国核锆业、蒙牛乳业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区。建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真空断路器生产基地、石油钢管生产基地和纺织电子仪器及设备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钛及钛合金生产基地,西北最大的专用车生产基地和新型化学建材生产基地。

  位于秦岭之南、巴山以北的汉中盆地,地处关天、江汉、成渝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区位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独具特色的生态系统、特色鲜明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汉中市经开区发展航空配套、装备制造、食品中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服务等特色产业成为可能。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以精干、高效为抓手的管理体制,以包抓、负责为承诺的工作制度,以亲商、安商、富商为根本的服务理念,共同搭筑了汉中经开区良好发展的经济平台。

  3、开发区带给陕西什么

  纵观25年来各地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在创新机制的理念引领下,体制的革新是使开发区持续释放活力的根本所在。坚持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发展开发区的生命线。

  “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西安高新区先后推行服务承诺、超时默认等六项服务制度,打造了西部首家“零收费园区”。有了一整套鼓励支持自主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西安软件园内的老牌企业美林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程宏斌说:“美林数据是伴随着高新区一起成长起来的一批老牌私企,选择进驻高新区就是因为看重高新区的体制管理机制,管委会对美林数据的帮助很多,从最初的减免租金,到在软件园大厦上标注美林数据的公司标识,再到目前给予的人才与推广市场支持,都体现了高新区对助力企业发展的不懈努力。”

  “十二五”期间,以西安高新区为排头兵的各地开发区都发挥了强有力的磁石效应,强势聚集人才、资金、科技三大科技要素,使之相互融合,陕西省的创新创业空间面貌空前繁荣,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各个园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随着西安跻身全国新一线城市,从北、上、广、深回流的人才集聚陕西,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核心城市,西安是除北京和上海之外拥有众多高校的地区,开发区的建立与发展,极大整合了区域内的高校资源,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人才培养之路逐渐走上正轨。程宏斌说:“在高新区的西安软件园内有个西安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这是高新区的一大创举,这个基地不仅承担着我们新职员的入职培训,同时他们有优秀的学员也会及时推荐给我们,这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输送对口专业人才的智库。”

  截至2015年底,西安高新区聚集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17个;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48个,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开发区的建立带来更多的是理念的创新,而每一个开发区的建立都有着打造新型宜居城市的发展目标,“环境是第一资源,环境就是竞争力”,现代、绿色在各开发区蔓延,成片配套的小区、学校、商场超市等为园区群众提供了惬意的人居环境。创新的政务服务具有程序简、审批快、服务优等特点,为到园区兴业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宜居、宜业、宜家”的发展目标在陕西遍地开花的开发区内生根发芽,将逐渐改变陕西的城市面貌与未来经济发展之路。(陕西日报记者 沙莎 见习记者 夏珂)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