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从加速“内循环”到对接“一带一路”

2016年12月27日 10:3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2月26日电 题:长三角交通一体化:从加速“内循环”到对接“一带一路”

  新华社记者贾远琨 刘巍巍 商意盈

  卢芊羽家住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工作却在上海市闸北区,两地相隔50多公里,因为有了高铁,卢芊羽的“双城”生活变成现实。昆山至上海的高铁仅需18分钟,上海火车站可直接换乘1、3、4号地铁,通达上海各区。

  这仅仅是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以高铁为代表的长三角高速陆上网络,以远洋、长江航运为代表的水运网络和以国际航空枢纽为代表的航空网络,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成长为国际化城市群。

  高铁网络加速区域“内循环”

  自2008年起,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为主要节点的高速铁路网络推动区域快速融合,高铁的公交化真正凸显了“同城效应”,交通便利化推动了人员、货物的快速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

  从高速公路到高速铁路,长三角区域“内循环”进一步加速。2008年4月,华东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合宁客专开通运营,合肥至南京不到1小时,至上海只需3小时,安徽快步牵手长三角主要城市;2010年7月,沪宁城际开通运营,极大促进了区域内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上海、江苏“2小时交通圈”正式形成;2010年10月,沪杭高铁开通运营,从根本上缓解了沪杭交通走廊运输紧张状况;2013年7月,宁杭、杭甬高铁同步开通,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城市的“高铁都市圈”正式形成,南京与杭州之间往来不再需要绕行上海,旅行时间比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一半以上。

  在高铁网络布局初期,苏南和浙北地区率先纳入到高铁网络中,如今,高铁建设正在逐步实现长三角全覆盖。比如,高铁深入重峦叠嶂、山水所隔的金华、丽水、温州,让一些交通不便的城市“走出深闺”面向大众。

  同城效应带动产业优化布局

  线路的开通,加上高铁列车的迅速投放,长三角高速铁路实现了公交化运行,尤其是铁路实名售票后,可实现刷身份证进站乘车,随到随走的出行便利化类似于城市地铁,“同城效应”尽显。

  坐高铁从上海虹桥站到长三角地区的16个核心区城市,只需要0.5至3个小时,区位、交通等多项优势叠加吸引大量企业涌入。

  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快速交通网络的形成促进了经济要素的流动。空间距离越远,运输成本、信息传递成本和交易成本就会越高,反之,越低。上海和浙江、江苏之间的产业联系形成“雁形阵”。

  上海向周边地区进行产业转移的长期趋势,是进一步推进上海和浙江、江苏之间的产业分工,加快上海与浙江、江苏产业融合发展步伐。

  对接“一带一路”构建国际化城市群

  织线成网的长三角铁路与全国铁路干线网络互联贯通,使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的长三角,有条件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

  12月28日沪昆高铁全线贯通,拉近了长三角与西南地区的时空距离。目前,长三角初步形成了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轴心,向我国中部、南部、西南部、北部辐射的铁路网络。从上海乘坐高铁出发,4小时可到郑州,5小时可到武汉,6小时可到西安,7小时可到广州,9小时可到贵阳,12小时可到哈尔滨、11小时可到昆明。交通网络的便利化,使得长三角产业发展的脉搏延伸到中部、南部、西南部、北部,并进一步走向世界。

  12月12日,首趟汉堡开往合肥的中欧班列跨越欧亚两洲、经过4个国家,历时23天,抵达合肥铁路北站物流基地,这是开行一年多的中欧班列(合肥-汉堡)首次运载“回程货”。

  中欧班列(合肥-汉堡)自2015年6月开通以来,货源辐射华东,货品种类丰富,包括太阳能光伏、液晶面板、笔记本电脑、机械、轻纺产品等,经过一年多的稳定运行,已基本实现每月4列的常态化运行。

  在长三角高效的铁路网络基础上,航空与航运进一步为长三角插上走向世界的翅膀。

  2016年,上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继伦敦、纽约、东京、亚特兰大之后,上海成为全球第5个航空旅客跨入亿级的城市。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长三角港口群发挥了联通长江沿线港口,通达国际航运市场的重要作用。

  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为代表的国际知名港口成为国际航运市场的重要节点。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的国际性大港的“朋友圈”将进一步迈向深蓝,其中,洋山深水港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36个国家的50个港口,力争通过常态化、机制化的合作,形成一条国际贸易、投资的大动脉。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