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佬”36年后成港大系主任 谢广州记者恩人

2016年12月28日 17:03   来源:羊城晚报   刘婉玲暌隔多年再相逢

  港大教授宗永强与“恩人”羊晚老记者刘婉玲暌隔多年再相逢

  羊城晚报36年前的一篇报道,成就了一段跨世纪的感恩故事。

  他叫宗永强。从前是广州城中一个“猪肉佬”,如今是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主任。近日,他带着感恩之心重回羊城多方张罗,希望见见阔别多年的恩人——羊晚老记者刘婉玲。是她的帮助,改变了他的人生。本月21日,两人终于会面。如今刘婉玲已是83岁高龄,宗永强也有60岁。“乡音无改鬓毛衰”,岁月留下了痕迹,可是,他们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文/羊城晚报记者 甘韵仪 实习生 李佩洁

  暌隔重逢“刘姨来了。”记者轻声说。宗永强起身,回头,快步前行,与迎面走来的刘婉玲紧紧握手、拥抱。

  刘婉玲激动地说了五个“高兴”:“前两天,报社的同事传来消息,说你在香港大学主持一个专业,我很高兴、很高兴。上一次你回广州,说在英国大学教书,准备升副教授,我已很高兴,转眼间,你已经成为顶级人才,我太高兴了。梁元博在九泉之下有知,都会高兴到跳起来。”

  在1997年,宗永强曾回来探望过刘婉玲,这匆匆一别又过了近20年。当天,她拉着他的手,问他父母的情况、孩子的情况;他紧握着她的手,打听她的近况,一切都那么温馨。

  刘婉玲说,1980年的采访历历在目。“你家是‘七十二家房客’,一间很长的古老大屋,十几家住在里面,每家8平方米左右。你在门口的走廊放一张床睡。当年采访时,我们脱了鞋子,盘腿坐在床边,我问你答。旁边的走廊很窄,你的邻居捧着菜、碗筷进出公家厨房,见到我们聊天,觉得很神奇,有细路仔好似看动物园的熊猫一样看着我们。”她笑着说。宗永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翻译十几万字的海洋专著,她感触良多。

  羊城晚报记者

  陈秋明 摄

  他与记者

  1973年,18岁的宗永强在广州第五十一中毕业,分配到海珠市场一个卖猪肉的基层点工作。在老师梁元博的鼓励和指导下,24岁的宗永强,通过自学,翻译了《海底地壳的物理性质》。这本专著收入美国一流专家学者的十一篇论文,一共十多万字。

  翻开1985年12月15日羊城晚报头版报道《广州的伯乐,你可否去看一看?》,里面讲述:每周有几个晚上,他一脱下卖肉的围裙,就赶往十多里外的市郊,向老师梁元博求教,风雨不改。就这样,宗永强在短短两年间,学完了英语广播中级班的全部课程,还涉猎了大量关于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方面的知识。1977年,经梁元博的推荐,21岁的宗永强接受了翻译《海底地壳的物理性质》一书的任务。

  同版面刊登的还有羊城晚报原总编辑微音的一篇评论,呼吁:“有关劳动部门的同志,若然有哪位伯乐见义勇为起用他(指宗永强),你能否为这个攻坚不畏难的青年朋友发个‘通行证’?”

  人生之变

  1980年12月,报道出街后,广州市劳动局就开了绿灯,宗永强破格进入到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1986年9月,“我在青岛的一个国际会议认识了我后来的博士生导师,他希望与中国的学者建立联合科研,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哪个大学毕业?我说:我没有上过大学。他很惊讶,邀请我到英国读书。同年10月,英女王访问中国,几十位英国企业家随行,其中有一位企业家被选为英国教授所在学校的校董会主席,他设立了奖学金帮助中国学生到英国上学。”

  1987年,31岁的宗永强申请到奖学金,开始在英国顶尖大学之一的杜伦大学留学。因为有科研潜质,半年即转为博士,经过3年博士、2年博士后,成为教授,留校任教十几年,2008年,他回到香港大学,开拓新学科。

  “这些年太忙了,一直惦记着见见婉玲大姐。当时她给我的帮助很大,她知道我成为媒体焦点后会难以适应,还给了我很多关怀和建议,让我可以平稳过渡、潜心研究。”宗永强说。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