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带一路”上的创业者

2017年03月09日 11: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青岛港。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参观者在中车四方的动车生产车间参观。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青岛即发集团越南公司缝纫生产线。梁效鹏 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开放的城市,总要担当更多的发展与探索。

  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从青岛“走出去”的海尔、海信、青建、即发等很多本土企业,早已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些“走出去”的企业,深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植根海外,构建全球化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影响着中国,也改变着世界。

  “要抓住机遇,把优势彰显出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表示,在区位、历史文化和先发优势等方面,青岛都具有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高水平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双向投资和经贸往来,在科研、教育、文体、艺术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作出青岛的贡献。

  参与全球分工

  走进今天的青岛胶州城市发展陈列馆,一幅动态的“丝路商贸”光影动图,向人们展示着商贾云集的繁忙景象。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沿海港口功能强大、辐射区位优越的经济中心城市推向了作为海上、内陆双向辐射的重要枢纽节点的前沿位置。青岛随之获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的战略支点的双定位城市。

  而与此同时,跟随者改革的步伐率先“走出去”的青岛企业已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位于泰国巴真武里府,坐落着一家冰箱制造工厂。多年前,一场由青岛海尔对日本三洋冰箱业务的并购改变了这里泰国员工的命运,经过几年的发展,这座工厂成为了海尔开拓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市场的重要支点。

  “比起分公司的概念,我们更愿意认为泰国海尔是一家泰国的本土企业,只有在当地有工厂,对各种讯息处理的反应速度才会加快,产品设计才能更好的融入当地审美水平。”海尔泰国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笑林介绍说。

  就这样,频频出手的青岛海尔在2012年收购了新西兰国宝级品牌斐雪派克,2016年以55.8亿美元收购美国GE家电业务,完成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最大单笔并购。

  像海尔一样,很多青岛的本土企业紧跟开放的步伐,积极“走出去”,在构建全球化产业链中,参与分工与协作。

  在对外承包工程领域,山东电力第三工程公司算是一个典型代表。其承建孟加拉国艾萨拉姆2×660MW燃煤电站项目,合同额高达18.7亿美元,成为青岛市目前为止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标的最大承包工程。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2×660MW燃煤电站项目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实施的能源类项目,受到中巴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能拿到卡西姆这样的大项目,与其从15年前就开始探索“走出去”是分不开的。

  在国际电站工程建设领域,通用电气、西门子等欧美巨头和日韩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那几年,中国企业得不到国际业主的信任,对于工程总承包商的选择只认欧美日韩品牌,中国公司只能作为欧美日韩企业的分包方承揽一部分工程施工。“说白了,就是给他们打工,利润微薄。”该公司总经理王鲁军说。而多年的滚打摸爬也历练了企业,使他们成长为一家能够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现代等欧美日韩企业同台竞技的中国总承包商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2015年以来,电建三公司顺利中标巴基斯坦卡西姆、巴基斯坦赫维利、孟加拉国艾萨拉姆、摩洛哥努奥、阿曼萨拉拉二期、沙特PP14等大型电站项目。

  去年3月,美国芝加哥刮起一阵“中国旋风”: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在国际竞标中成功胜出,一举斩获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铁车辆采购——846辆地铁车辆订单。这也创下中国一次出口发达国家地铁车辆数量最多的纪录。在新加坡,疾驰而过的地铁当中,每三辆中就有一辆是青岛制造。

  位于青岛的中车四方厂区,中国近50%的动车组都出自这里。这里跑出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首列时速200公里、300-350公里、380公里高速动车组;从这里驶出的CRH380A创下了时速486.1公里的世界高铁运营试验第一速;从这里开出的高速动车组安全运行超过13亿公里。

  短短10年,“走出去”的中车四方带领中国高铁完成了由“跟随”到“领跑”的全过程。近期,中老铁路、中泰铁路、中印尼高铁等一批国际铁路项目相继启动或奠基,中车四方将继续在装备制造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此外,青岛大力培育“青建+”为重点的“走出去”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充分发挥青建集团等走出去龙头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渠道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重点推广青建集团在培育“青建+国际市场”、“青建+重点项目”、“青建+产业金融”、“青建+现代服务”等新的走出去发展模式,大力开拓“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市场,培育走出去新优势。目前,青建集团已带动150多家中小企业“走出去”,并先后与海尔、澳柯玛、利群集团等20多家企业签署代理代销合作协议,在非洲科特迪瓦等国家设立青岛名牌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借力“一带一路”平台,青岛建立了100多个投资总额600亿美元的经贸合作项目库,在建、筹建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区达16个。“一带一路”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经济,成为青岛参与世界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新路径和新平台。2016年,青岛市与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338.28亿美元,占全市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1.3%,青岛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661个项目,遍及47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总额61.6亿美元,占全市对外总投资的28.1%。

  构建全球化的生产、研发、和销售,“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生动的“进化论”正在上演。

  去年底,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七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中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合作,建立有助于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评价体系。就在文件发布的几天后,青岛就有了新的动作。

  创新指标体系

  2016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管理研究所在光华管理学院官网发布了《青岛市国际化发展报告,基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GNI)测算的分析。该报告研究了青岛市2011年至2015年的GDP和GNP两项经济指标发展运行情况,综合测算结果,得到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的几个判断,为青岛进一步的提升开放给出了建议。

  这篇报告源起李群与海尔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一次对话。

  在前些年青岛市对外贸易受到国际经济下行压力的严峻形势下,海尔集团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海关数据上的表现一度有所下降,作为地方主政者,李群率队走进海尔进行调研。

  “现在我们的产品基本是1/3的出口,1/3内销,1/3由海外工厂完成本土化的生产和销售。”张瑞敏表示,在他看来,海尔的海外设厂与并购已经产生一种复合效应,虽不再计入到集团进出口数据,而是通过本土化的链条直接参与全球分工,在世界工厂里完成生产销售。这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外贸运行模式。

  这一次的对话,让李群作为地方主要负责人想到,中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地方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摸清外经贸运行的真实底数,探索更适合世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指标体系统计,更有的放矢的搭建国际化平台,服务企业的紧迫性。

  于是,青岛市商务局随即展开调研,并联合北京大学作为第三方的权威学术机构从GNP角度进行了研究。这份报告一发布,随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青岛也成为了中国率先展开国民生产总值(GNP)以及国民总收入(GNI)测算与研究的唯一城市。

  由此,引申出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贸易“三位一体”的现代国际贸易指标体系,在商务部的支持下,启动了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的转型,通过转化外经贸发展新动能,带动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3月,青岛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现代国际贸易运行体系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传统对外贸易向现代国际贸易转变,建立“三位一体”的现代国际贸易运行体系,全面客观反映青岛市现代国际贸易发展水平。

  “国民原则”能更真实的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并能直接反映出本国(本地区)居民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特征。

  该报告给出了测算地区GNI的初步模型,综合外汇管理部门、有关银行机构和市商务部门相关数据综合计算,呈现了本地企业境外投资利润规模呈现的由低到高的快速发展趋势,发现青岛的GNI增长速度总体上高于GDP的增长速度,表明国际化是该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同时也发现与发达国家的对标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具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城市,但低于发达国家人均GNI水平;测算还发现,青岛地区的GNP与GNI差异较小,表明青岛市目前处于对外开放的中期阶段。通常国际经验表明,在经济对外开放的初期,GDP通常高于GNI,此后,会经历一个二者大致相等的时期,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升之后,会出现GNI高于GDP的情况。

  这样的一份报告,对于青岛建立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经济合作的融合新机制,主动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发性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正在建设国际城市的青岛来说,这样的测算,也有助于形成与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测度和比较指标体系,对全面贯彻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国际城市战略部署,推动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目标,早日建成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构建海外平台

  3月7日,新加坡。青岛市商务局局长马卫刚正带领着商务代表团在这里展开一场关于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推介会。作为中国唯一横跨欧亚大陆、境内外双向互动的经贸合作园区,这里吸引着新加坡乃至东盟各国投资者关注的目光。

  在此后的一周,商务代表团一行还将在日韩相继举办两场关于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推介会。凭借青岛胶州多式联运的特殊优势,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将成为向西联通中亚欧盟,向南直通东盟南亚,向东对接日韩转口贸易综合枢纽,创新境内外双向互动经贸合作园区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新载体。

  自去年3月,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正式获得商务部批复,到8月份出台了《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青岛先后在新疆“一带一路”克拉玛依论坛、乌鲁木齐亚欧博览会、青岛胶州“一带一路”板桥镇论坛等国际性论坛活动上做了专题推介,并在北京举办了面向上合组织有关国家驻华使馆官员的专题推介会。

  园区以“物流贸易引领、境内外双向互动”为特色定位,得到了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上合组织实业家委员会的高度肯定与大力支持。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在吉尔吉斯斯坦上合组织第十五次经贸部长会上发言中明确表示,大力支持由中方与上实委共同推进青岛欧亚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在上合组织首脑高层达成共识。

  创新不止于此。青岛充分发挥拥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开放优势,重点推动17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项目建设,涉及家电、橡胶、纺织、资源、农业、建材等领域,投资总规模达60多亿美元。

  海尔集团的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园区,华通集团柬埔寨中柬(青岛)产业园等一批境外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海信南非工业园、瑞昌棉业赞比亚农业合作园、恒顺众升印尼镍铁工业园等6个境外合作园区项目列入商务部“一带一路”重点境外园区库。恒顺众昇印尼青岛工业园于2015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印尼经济合作论坛”上签约。

  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号角吹响以来,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访越来越密集。

  此前,青岛先后组织代表团在毛里求斯、塞舌尔、斯里兰卡、以色列、巴基斯坦、柬埔寨、新加坡、印尼、泰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累计举办了35场“通商青岛新思路、经济合作新伙伴”为主题的“丝路对话”经贸活动,与沿线国家相关部门和城市签署了20多个地方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备忘录,形成全方位对外经贸交往合作新格局。

  伴随“丝路对话”的次第开启,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也越来越通畅。

  青岛率先建立境外工商中心,目前位于新加坡、韩国、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6个境外青岛工商中心顺利运行,在促进双向投资贸易、引进人才、组织“丝路对话”等境外经贸活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金融上的支持也不可或缺。

  2015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响应国家战略,首设了“丝路基金”,并在青岛举办了企业对接会。推介对接会邀请了丝路基金、中拉基金、东盟基金、欧亚基金、中加基金、中日基金、中东欧基金等7家中国进出口银行参与的股权投资基金到会,并与山东省的各重点企业作推介和项目融资对接。

  “通过设立基金,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及导向作用,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助理、山东省分行行长李健表示。

  近年来,青岛与各政策性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制定了49家企业、92个项目累计195亿美元的融资需求库。

  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在日前表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青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不可替代性。”张蕴岭特别提到今年5月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次峰会是中国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山东省特别是青岛市作为海上与内陆双向重要枢纽,更应当把握机遇,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新发展”。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