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呼吁打造万里绿色生态走廊

2017年04月11日 14:25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呼吁打造万里绿色生态走廊)

  7日,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在南通大学举行,站在长江入海口的专家学者们,望着滚滚长江奔腾入海,不禁纷纷发出慨叹:共建共享共护“母亲河”,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势在必行。

  全国一半废污排入长江

  “不要以为长江很长、容量很大。其生态承载能力已经到了极限,再这样下去,‘母亲河’不久就不能‘呼吸’了。”论坛上,南京大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一连用了10个“不要以为”,痛陈万里长江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

  长江流域9省2市,占国土面积1/5,但其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有调查表明,长江已形成近600公里的岸边污染带,其中包括300余种有毒污染物。早在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公告数据显示,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85亿吨中,有近400亿吨排入长江,几乎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加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局副主任、总经济师陈文玲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8.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触目惊心!再不留白,母亲河将不能孵育我们的子孙!”她大声疾呼,长江每一段她都走过,眼看着流域4000个湖泊缩减到2000多个,十分痛心。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整个长江经济带土地、能源、水资源开发水平均超过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消耗强度。“近年来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迅速,但高强度开发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刘志彪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能源重化工发展阶段,以江苏为例,80%的重化工项目集中在长江沿岸,其中80%又集中在苏南地区,“修复和保护长江经济带沿岸环境,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调整产业结构。”

  区域联动,绿色发展成共识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与会专家们的共识。

  论坛上,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建议将青海纳入长江经济带省际协商合作机制,“把长江经济带建成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文明的先行示范带。”对此,同样来自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波表示赞同。他指出,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部,连接了我国最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域划分,因此,沿线生态保护与开发都需要发挥区域合作的作用,形成共建共享机制。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说, 应在“绿色发展”的思路指导下走出一条传统与创新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打造一条与“生态走廊”交相辉映的“经济走廊”。他建议,通过建立综合性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同业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协调机制、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统一的资格认证、质量检测机构等共享平台,实现区域联动。“一言以蔽之,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

  保护长江生态,江苏一直走在前面,“十二五”治污规划终期考核名列沿江8个中下游省市第一。不久前召开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省内沿江各地正积极推动沿江两岸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腾出生态建设空间,推进绿色发展。

  创新机制,共享“绿色福利”

  “长江经济带要打造万里绿色生态走廊,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吴先满告诉记者,长江经济带涉及11省市,包括近40个地级市,抓源头严控污染项目,建机制落实生态补偿,提高违法成本势在必行。

  “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建议,设立产业、区域、河段三项环境准入制度。通过严格的项目环评、环境准入和有效的奖惩激励,倒逼和引导企业不断加快科技创新与升级,推动园区产业升级改造和生态化改造。

  “还要加快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张波建议,通过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大力度实施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对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上游地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经济补偿。并建立经济发达地区回馈欠发达地区的反哺机制,逐步推动负面清单内产业跨区域转移或退出,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和精准度。

  记者了解到,长江沿线不少地区已行动起来,通过制度保障绿色发展,起到了示范效应。江苏在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深化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合作。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利益共享。”专家表示这是长江经济发展的方向。(陈明 付奇 梅剑飞)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