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北迪化二O七博物馆:老屋的活化“磨”术

2017年05月22日 13: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双双 刘舒凌

  始建于18世纪50年代的大稻埕迪化街是台北市现存最完整、具历史意义的老街。闽南式、洋楼、现代主义及仿巴洛克式建筑幷呈,时代变迁在此留下痕迹。

  南北货、药材批发商铺云集,今天这里仍是海内外旅人游览台北必访的地点。迪化二O七博物馆的名称源自门牌号——迪化街一段207号。

  中新社记者21日走进这座前身为广和堂药铺、开幕仅一个多月的私人博物馆,色彩缤纷的磨石子作品中隐藏着属于上一世纪的台湾记忆。

  “磨石子”是一种民间传统建筑工法,运用了铜条镶嵌技术和染色构图,上世纪60至80年代曾被大量运用于台湾民居与寺庙建筑中。随着时尚流变、工匠老去,这门技艺逐渐走向边缘。

  建于1962年的广和堂药铺,因房屋中留存的精湛磨石子作品2009年被列为历史建筑。几经易手,破旧不堪的老屋2015年底由出生于香港、在台生活42年的陈国慈女士私人购入。14年前,正是她创办幷赞助转型的“台北故事馆”,开启了台湾个人认养古迹的先例。

  “整修、防水、再打磨,空间再规划,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博物馆馆长华安绮告诉中新社记者。最戏剧化的是,房内电路还是建造之初的布置,只够点亮几盏灯泡、若干电风扇。炎夏里,工作人员只能在狭小空间就着风扇开会、作业。

  整整一年后,房子才慢慢“活”过来。

  “老屋最大的生命力就是随处可见的磨石子技艺,所以首展就展示这种工艺,唤醒大家曾经的生活记忆。”华安绮边说边带着记者细观这门艺术的美好之处。

  彩色瓷砖外墙、特殊弧形立面,如今,三层高的老屋焕然一新,简洁的现代主义特色与周围仿巴洛克外观的街屋形成对比。骑楼地面上蜜蜂图案的磨石子作品,代表着制作中药丸不可缺少的蜂蜜;进到门内,地板上“老山高丽参”字样与图案,提醒这里作为一家中药铺的过往;登上二楼,地面葡萄造型搭配英文字母,传达了主人祈求多子多孙的心愿。

  全程参与了老屋修复、布展,华安绮告诉记者,团队搜集了全台15个县市、185件磨石子作品图案,从制作工艺、运用场所到生活记忆,在首展中一一展现;同时,结合展示现代文创作品中的磨石子技艺,助力老工艺的活化。

  恰逢周日,台北市民林先生带着女儿无意中走进这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以前,老房子地板上就有这种鲜艳的图案,现在到处是瓷砖,就看不到了。”李先生指着磨石子样板图说。

  一百多年前,大稻埕茶产业兴盛,一时成为全台最繁华的贸易中心,华、洋商行涌入,分布于迪化街沿线。如今,沿着窄窄的楼梯登上博物馆四楼露台,远眺淡水河岸,让人想起早年“一府、二鹿、三艋舺”时期,商贾云集、南北货集散的繁华胜景。华安绮透露,大稻埕往昔故事就是博物馆下一期展览的主题。

  “保存这些老建筑,就是保存我们的共同记忆,也是替下一代保存他们的共同记忆。”开馆仪式上,陈国慈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初心。她希冀在这座小区型私人博物馆内,透过主题展览及多样艺文活动,诉说当地人文历史,让造访的游客更了解台湾历史文化之美。

  陈国慈也期待,有更多人秉持着文化传承的心加入活化老屋的行列。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