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台湾泰雅族姑娘圆梦:让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走得更远

2017年05月26日 14: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可耕 

“80后”台湾泰雅族姑娘圆梦:让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走得更远

  台湾泰雅族姑娘石晏菱在福州三坊七巷街区开起了一家“原梦餐艺”,使得一个“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呼之欲出。 记者刘可耕 摄

“原梦餐艺”位于黄巷深处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是大陆首家台湾少数民族餐饮文创综合体。 记者刘可耕 摄

  “原梦餐艺”位于黄巷深处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是大陆首家台湾少数民族餐饮文创综合体。 记者刘可耕 摄

  泛舟、射箭、竹筏、树屋。16个台湾少数民族的部落意象,在去年初夏的时候,经台湾泰雅族姑娘石晏菱的彩绘,跃上一列开进台湾花东地区的火车,成为当地旅游的一道流动风景线。

  如今,这些原汁原味的台湾少数民族元素随着石晏菱“登陆”而走得更远。

  这位刚满30岁的泰雅族姑娘,在福州三坊七巷古街区开起了一家“原梦餐艺”。作为民族文化的活化实验场,一个“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博物馆”在这里呼之欲出。

  “我确实想做一个活的、互动的博物馆,来发扬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资产。”石晏菱25日对中新网记者说,“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族人的梦想。”

  “原梦餐艺”位于黄巷深处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是大陆首家台湾少数民族餐饮文创综合体。这个闽台青年创业基地则由五座连片的明清古民居改建而成,聚合了首批20余个台湾青年品牌。

去年10月,作为台湾文创人才,石晏菱受邀入驻三坊七巷里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 记者刘可耕 摄

  去年10月,作为台湾文创人才,石晏菱受邀入驻三坊七巷里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 记者刘可耕 摄

  中午时分,年轻人在这里三两聚餐。和另外几位来自台湾的工作人员一样,石晏菱穿的T恤印有泰雅族艺术家米路·哈勇的画作《生生不息》。

  指着T恤上抽象变形的图腾,石晏菱告诉记者,这里面有彩虹桥的守护和规范、有织布与捕鱼的传统。“我们把本民族的画作穿在身上,想使大家了解泰雅族的生命态度:要求生活简单就好,这也是一种坚持。”

  “原梦餐艺”里,处处可见将文创融于生活的美学,别有一番台湾少数民族风情:手织桌布呈现缤纷民族图腾;鲁凯族陶罐型的牙签盒,阿美族八角星图案的头巾和布袋;墙角里满满当当地陈列着多种民族的民俗器具。

“原梦餐艺”里,处处可见将文创融于生活的美学,别有一番台湾少数民族风情。 记者刘可耕 摄

  “原梦餐艺”里,处处可见将文创融于生活的美学,别有一番台湾少数民族风情。 记者刘可耕 摄

  鲁凯人的盛大婚礼、排湾人的织布习俗、达悟人的丰鱼祭,则以图片的形式,高挂在墙上作为壁饰,或编辑成册供客人翻阅,或匠心独运制成文创商品出售,甚至于融入了每道菜品的“故事”。

  石晏菱并不打算改良口味或寻找替代食材来适应当地市场,她专程请来两位台湾少数民族厨师,以求口味地道。在“原梦餐艺”,蔬菜沙拉用布农人特酿梅醋调味,太鲁阁和阿美族喜食的剥皮辣椒成为主打菜,泰雅人和赛夏人的传统野生食材马告令烤肉口感格外丰富。

  “泰雅语中,马告有生生不息的意思。目前,马告只能靠人工到深山摘采,特别不易;但这食材无可替代,这是我们的饮食文化。”石晏菱说,台湾少数民族特有的天份和文化资产,包括音舞律动、山野风情、生活美学和图腾象征等等,她都将以不同的形式引进,“用多种‘对话’方式进行传承。”

  去年10月,作为台湾文创人才,石晏菱受邀入驻三坊七巷里的闽台青年创业基地。近年来,大陆鼓励和支持台青来创业,仅福建就构建8个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向台湾专才连发招贤榜,催热台青来闽创业潮。

  不到半年间,石晏菱已连办多场体验式活动。担任台北大学、乌来博物馆等多家机构织布饰品文创特聘讲师的沈美露,受邀而来传授古法编织;“五一”小长假期间,又有13位老中青三代山舞艺人,来此展演台湾民族舞蹈和歌谣古乐。

  福建对台青来闽创业就业优惠政策的加持,三坊七巷客流量日超10万人次的假日经济,让石晏菱对“原梦餐艺”的未来“有很大信心”。她表示,希望探索连锁加盟模式。

  石晏菱的泰雅族名为阿碧·伊勇,她说,“我们的族名并没有特别故事,但我人是有责任的,希望自己给予更多族人信心,为了传承文化勇敢地走出来。”(完)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