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其模式:绿色发展的“中国名片”

2016年08月15日 11:4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沙漠化并非不能遏制,荒漠化并非不能治理。而要破解荒漠化难题,需要实现多方协同参与。既要实现“科技、产业、生态、富民”的协同,做到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公益化的密切结合,又应做到政府、企业、当地百姓的协同共治。唯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支持、企业与当地居民联手同甘共苦、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等共同发力,沙漠才有望再现绿洲。

  学者观察

  舒绍福

  坚持绿色发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沙漠治理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库布其人却另辟蹊径,变一厢情愿的“征服沙漠”为两全其美的“善待自然”,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库布其模式”。从纯公益到实现公益与商业共赢,“库布其模式”超前地走出了一条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商业化投资和老百姓市场化参与的生态财富共赢模式。“库布其模式”因此受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环境规划署、扶贫等多个部门的关注。2015年12月1日,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联合国和中国共同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聚焦这一中国提出的“治理沙漠、消除贫困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典范案例”。这一成果引发世界强烈关注,先后获得联合国“全球治沙领导者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2015年度土地生命奖”等奖项。联合国环境署已将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库布其模式”为拓展人类生存空间闯出可复制新路,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顶级样本,也成为继核电和高铁之后,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三张名片。

  2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寸草不生,风卷黄沙漫天狂舞,连年累月沙进人退,连飞鸟都望而止步,被称为“死亡之海”。20多年后的今天,这里却碧水蓝天、草木葱郁、鸥鸟翔集,穿沙公路纵横交错,牧民新村俨然是塞北江南。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和举措让库布其沙漠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呢?

  从输血到造血:告别“烧钱”治沙

  治沙是一个公益事业,但如何与市场化和产业化相结合,是治沙工作成功的前提。征服浩瀚的沙漠,仅仅依靠政府投入资金、输血型治沙,通常难以为继。任何单方的力量都难以独力支撑治沙事业,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产业投入以及民众的积极参与。“库布其模式”的成功在于充分挖掘沙漠的资源、发展沙漠特色产业,扭转了“烧钱”治沙的模式,通过市场行为和企业投资,整合多元力量共同推动沙漠事业,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治沙模式,使企业拥有持续治沙的动力和财力。

  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治沙事业有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库布其治沙事业的成功是与国家和政府在土地、税收、资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国家先后出台林权制度的改革政策,颁布了《防沙治沙法》;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等地方政府出台的“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广泛引导个人和企业参与投资治沙绿化。这种政策的引导不仅调动了多元力量的参与,而且使原本的纯公益治沙变成了以市场为杠杆的全民行动。

  “库布其模式”成功的基础在于引入了PPP合作模式。通过土地租赁、分享股权、发展旅游业、现代农业等方式,超过10万农民和牧民受益于此。按照相关政策,企业与农牧民签订了合作协议,农牧民把自己闲置的“荒沙废地”转租给企业,或以沙漠荒地入股企业成为股东,或以劳务有偿种树;企业用经济林和中药材做绿化,既能卖药材,又能把沙漠改造为有效的土地。这样,农民有收入,公司有钱赚,沙漠绿化也可以长期持续进行,企业治沙也转变为全民治沙,把单纯的生态工作变成了一种“政府引导、企业投资、老百姓参与”的防沙绿化共赢的发展机制。如今的库布其人,由过去的散居游牧、靠天吃饭转变为现在的新身份——股东。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是“库布其模式”的特色之一。

  沙漠中成长起来的亿利资源集团是治沙的最大功臣。27年累计投入30多亿元,实施了5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相当于全球荒漠化面积的1/7000,控制荒漠化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亿利资源集团同时还以多元化方式引进外企、国企和民企形成联合投资体共同参与生态经济发展,推动沙漠事业。如先后引进了神华等大中型国有企业,泛海、汇源、万达等大中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一道努力,实现了沙漠生态经济反哺沙漠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

  在市场的魔棒下,沙漠生态事业已跳出美丽的舞步。可持续商业治沙模式在库布其取得的成功实践,是中国防沙治沙的一项重要成果,也为世界防沙治沙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产业“点石成金”:构建立体复合循环产业链

  “产业链上做文章,人沙双赢奔小康。”沙漠,在产业的魔力下“点石成金”。“库布其模式”着力将治沙发展成为产业。在防沙绿化的同时,始终坚守经济治沙,形成立体复合循环产业链。

  在林间套种甘草等药材,发展天然健康产业,打造沙漠绿色经济。利用丰富的沙旱生植物资源,如甘草、锁阳、苁蓉等,建立育苗基地、药材基地、加工基地,形成种植、加工、市场和工贸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如以“中药种植加工+医药商流”的形式发展沙漠天然药业。亿利资源集团建成了120多万亩以甘草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在内蒙古发展了中蒙药业,拓展了北京、西安、河南等地的商业医药市场,医药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技术“筑绿”,经济“护绿”。利用沙子和粉煤灰等工业废渣,通过技术创新,变沙为宝,研发生产技术领先的生态环保防火保温一体化墙体材料、生产石油压裂支撑剂、纳米色釉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沙漠生态材料应用产业。

  发展沙漠再生能源(太阳能+生物能)。依托沙漠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建设了规模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厂房屋顶发电项目;引进国外蓖麻种植新技术,发展高端生物能源;利用沙柳三年平茬的生长规律,创新研发了沙柳气化和沙柳饲料等技术,使治沙、富民、产业互动发展。

  此外,还采取现代煤气化和沙漠沙柳等生物气化融合技术,发展500万吨/年级的生态复混肥。利用沙漠寒旱植物的技术优势,建设“沙漠生态修复和城市高端绿化”等生态环境工程等。

  “库布其模式”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等方式,把沙漠当做有价值的资源,在大漠深处发展起沙漠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又以沙漠经济反哺沙漠治理,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化治沙之路,破解了荒漠化治理难题。

  打造“科技高地”:以科技创造未来

  光有美好愿望和一定的资金实力,并不一定就能成功制服沙漠,至少还需要找到科学的方法。“库布其模式”的成功,还在于库布其人走上了科学治沙之路。

  种树能固沙,能让沙漠变绿洲。经过多年的摸索,借鉴各国各地的成功经验以及多年来不断完善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库布其人终于掌握了一整套独特的高效沙漠植树和林木养护技术。如在种植沙柳时,先在沙漠中打井并铺设供水管道。用水管在沙地中冲出一个孔洞,插入沙柳枝条,几秒钟就可种植一株。冲孔洞的水分可保树苗的成活率高达80%—90%。而后根据气候情况,利用供水管道适当浇灌,大部分树苗的根系都可以达到地下水位,形成自我生长的丛林。

  亿利资源集团如今已成为全球治沙“科技高地”:组建了“国际生态科学家联盟”,在以色列合作建设“生态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引进、创新100多项沙漠种植技术,培育了沙柳、甘草等20多种免耕无灌溉耐寒耐旱经济植物;“采用水气法”种植沙柳、柠条,每亩成本降低1800多元,成活率由20%提高到85%以上,突破了沙漠植树的世界性难题。

  破茧化蝶:从经济产业型向社会责任型过渡

  库布其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先公益、后生意,先生态、后经济。从生产一吨盐提取5元育林基金治沙,到现在捐资总资产30%永续收益持续治沙,亿利资源集团用长效的公益财务安排保障了沙漠生态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分散居住着众多牧民,他们过着游牧生活,这不利于治沙和恢复草场。库布其当地政府和企业为他们盖起了“牧民新村”,开始了集约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亿利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每年还安排当地农牧民近1万人次就业,组建了220个“生态建设民工联队”,累计创造了100万人次的绿色就业岗位。

  企业还在沙漠建起了一所硬件软件一流的国际化学校,学制包含幼儿园至初中,并以数十万元的高年薪在全国选聘优秀教师,而且免费为师生提供三餐,让沙漠里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比城里孩子还要好的教育。

  几点启示

  沙漠化并非不能遏制,荒漠化并非不能治理。而要破解荒漠化难题,需要实现多方协同参与。既要实现“科技、产业、生态、富民”的协同,做到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化和公益化的密切结合,又应做到政府、企业、当地百姓的协同共治。唯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支持、企业与当地居民联手同甘共苦、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等共同发力,沙漠才有望再现绿洲。

  改善气候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沙漠治理应当从“输血”强基础,到“造血”发展产业、惠民生,利用好沙漠中的阳光、风能和治沙植物发展生物化工、旅游等产业。“沙漠生态新经济”应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新型经济模式。立足“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要从防沙、治沙升级到用沙,大力发展沙漠生态新经济,实现“绿富同兴”。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