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希财:带头吃“螃蟹”的新型农民

2017年09月08日 16:01   来源:中国经济网   

  “前段时间烟田施肥、培土,我优先雇用帮扶的贫困户,按天支付130到150元的工资,他们几户每人每年光从我手上就能赚取近万元的劳务工资。”9月4日,在寨里镇桥亭村部,种烟大户邱希财如是说。

  据悉,邱希财是寨里镇桥亭村的农技员,作为一名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是村里第一批种烟领头人,又带头试验并推广农业机械化种田,牵头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同时流转土地89亩,帮扶村里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光支付田租及劳务工资就超过10万元。

  1971年出生的邱希财家境特殊,父母、妹妹均为残疾人,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不满18岁的邱希财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年纪不大就学会了梨田、育秧、插秧、灌溉等农业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利用农闲时间到村里的机砖厂打工赚钱贴补家用。虽然邱希财早出晚归全力打拼,但身处农村,增收无路,他空有一身力气却无力改变贫寒的家境。

  穷则思变,要想摆脱贫困,光靠几亩薄田显然不行。1999年,政府号召大家种烟,虽然有不少各类补贴,却没有几个农民肯轻易尝试。当时已成家的邱希财认为是个机会,他不顾妻子反对,毅然决定种烟。带头吃“螃蟹”需要勇气,也要承担风险。当年,他第一个报名并试种3亩烟,没想到由于技术不行,再加上当年气候原因,第一年种烟一分钱没赚,还亏了近千元。“到年底,人家买新衣,办年货,我家里连买点盐巴腌肉的钱都拿不出来。”邱希财说。

  第一尝试不但没赚到钱还欠下一屁股的债,妻子不让邱希财继续种烟,但执拗的邱希财认准种烟是订单生产,肯定能赚钱,他不顾妻子的极力反对,不但没停止,反而将种植面积扩大到5亩,当年就获利1万多元。之后,便一直扩大种植面积,从9亩、20亩、30亩,直至如今的50亩。由于头脑灵活再加上自己肯钻研,他种出的烟不但品质好而且产量高。2015年,他被县政府评为全县的“种烟状元”。

  种烟面积扩大,烟后稻抢插成了邱希财最头痛的事情。50亩烟后稻得在几天内插完,时间紧再加上天气炎热,就算一再提高雇工工资也很难雇到人。2014年,县农机推广中心技术员来到桥亭,想找一片地进行机插水稻试验。当时没人愿意承担这一风险,又是邱希财第一个出来“吃螃蟹”。他拿出20亩田作为试验田,其中10亩用机插、10亩人工插。为保证试验数据准确,试验田选择同一品牌稻种,同时他又雇了10个插秧能手,与机插同时进行,并在同一天内把另10亩田也插完。邱希财说,10人要忙一天的活,机器只要6个小时。按当时行情,10亩田雇用人工需支付工资、伙食合计2600元,而用机插只要支付1200元的费用。不但人轻松、效率高,费用节省一半多,秋收后还发现机插的亩产量要比人工插的高50公斤左右。试验成功后,他就想把这一成果尽快推广。为此,邱希财联合本村9户村民成立了“兴民农业专业合作社”。几年来,合作社添置的高速插秧机、手扶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智能烘干机等农机设备就价值200多万元。成为寨里镇农机设备最全、科技化种田程度最高、辐射面积最大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推广机插稻,必须使用配套的机插秧苗。第二年,邱希财在县农机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又尝试机插秧苗育秧实验。为此,他又新建一个工厂化智能育苗大棚。他说,按老方法育秧,1亩地育出的秧苗只能种10亩田,实行工厂化育秧,1亩地育出的秧苗就可供80至100亩田的用秧,不但效率提升近10倍,而且节省不少田块。为了推广机插秧苗,邱希财向村民承诺帮他们免费育秧,村民只要出稻种的钱,就能直接到他的秧棚取苗播种。如今,光桥亭村就有1690亩稻田实现机插,成为全县推广机插面积最广的一个村。在他的带动下,邻近的茶果场与儒洲村也开始大面积推广机插稻,如今,三个村的机插总面积接近3000亩。

  “邱希财头脑灵活,敢想敢试,更可贵的是他肯帮人。”村主任卢木荣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村里提出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有着十几年党龄的邱希财爽快地答应下来,而且一下就与5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为了让贫困户早日脱贫,邱希财除了优先雇用他们做工外,还从技术上、资金上对贫困户予以帮扶,目前已有3户实现脱贫。

  去年,邱希财流转土地89多亩,其中50亩田搞烟稻轮作,又与县种子公司联合,专门拿出10亩田为县农业局种子公司培植优良稻种,几项收入加在一起毛利润超过30万元,除去雇工、田租、化肥、种子等成本,年纯利润近20万元。(康烨 邱洪福 李素芳)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