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红云:提高种菜科技含量 型菜农走上致富路

2017年10月26日 15: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光泽人喜欢吃辣椒,特别是本地产的。但霜降节气过后,光泽普通菜农种的辣椒市场上已难觅踪影,而叶红云种的本地辣椒,却还在县城各市场上热卖,虽然每公斤比半个月前贵了4元左右,但市民还是争相购买,每天供不应求。

  “同样的品种,我种的就要比其他菜农不仅早上市半个月,尾市还能延后20天以上。”叶红云说,可别小看了这十几二十天,对菜农来说,那可是旺销利高赚上一把的好时机。

  叶红云的话里,对种菜这行当,既充满自信,又显得很轻松。其实,熟悉叶红云的人都知道,在他种菜的路上,同样也有一波三折,经历过艰难和坎坷。

  今年49岁的叶红云,祖祖辈辈都是光泽县鸾凤乡武林村的菜农。

  据悉,武林村是光泽县城的一个城中村,村民多数都是干农活的城市居民。叶红云读完小学二年级后,从十一二岁开始,就跟在父亲身边学种菜种水稻。那时,虽然人只有锄头柄一般高,但因为从小学习,也相当于练“童子功”,所以叶红云扶梨打耙样样精通。

  “我清楚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我还没成家,全家人每年除了种20亩双季稻外,还种了六七亩茡荠和4亩多芋子。由于我家很早就搞多种经营,所以改革开放不久,我一家人就靠种地当上了万元户。”说到“万元户”几个字,叶红云嗓音格外高亮,因为那年代能成为“万元户”,的确是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

  兄弟相继成家后,叶红云夫妻俩,每年靠耕种四五地的菜,维持一家人生活。

  2008年后,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原本用于种菜的土地,逐渐被城市建设所征用。

  “作为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感到不知所措。”叶红云说,因为生计问题转不过弯,他当时还与县、乡政府前后闹了二三年纠纷。如今回想起来,他觉得自己“一根筋”的行为,既幼稚还有点可笑。

  2013年初,经多层面反复做思想工作,叶红云终于决定不再纠缠在征地纠纷中,而是另辟蹊径继续种菜。当年4月,经鸾凤乡政府出面协调,叶红云在距城区6公里多的油溪村租赁了60亩耕地搞老本行,并成立了“光泽县武夷绿园蔬菜专业合作社”。

  第1年种菜没搭建大棚,全部是露天种植。“我原以为,头一年到异地种菜,环境不熟,人缘没底,能保本就不错,但出乎意料的是,这年我掐指一算,除去种子、肥料和雇工等成本,还赚了10万元。”叶红云说。

  放下纷争重操旧业第1年,就赚了一小把自然值得高兴,但比10万元更值钱的,是信心和如泉涌般的创业激情。第2年,叶红云铆足了劲,花10万元,一口气把同在一田畈上、别人经营不下去的25亩蔬菜大棚盘了过来,种植面积增加到120亩,实现了一年翻一番。

  不过,叶红云并未就此打住。2014年底,他又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充到300亩。而且,他不满足露天和简易大棚的种植模式,2015年下半年,经过积极争取,一个智能温控大棚Ⅱ型建设项目落户“绿园”。这个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用于建设40亩智能大棚,其中国家每亩补助5万元,叶红云自己每亩配套5万元。目前,30亩智能大棚已建成投入生产,其余10亩也将在6月底前种上菜。

  “智能温控大棚,冬天气温低,可利用薄膜保温;夏天天气热,则通过风机、水帘、遮阳网等综合降温。虽然仍不能种反季节蔬菜,但有了智能温控大棚,不仅常规蔬菜上市时间可提前半个月以上,而且像芹菜原来热天不能种的菜,现在一年四季都能种了。” 叶红云说,以往种300亩蔬菜,年产值260多万元,今年智能温控大棚投产后,能使一年四季种菜不断季,预计年总产值将达400万元,投入和产出成正比。

  不仅在硬件上增加投入,提高种菜的科技含量,而且在软件管理上,叶红云也迈出了一大步。“凭我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菜农,能种出300亩蔬菜已经顶天了。如今引进智能大棚,整个经营管理我都力不从心。” 叶红云说,为了蔬菜基地发展得更好,今年初,他说服苏州大学毕业的侄女叶芬,加入到自己种菜的行列中来。

  目前,叶红云种的蔬菜,约占光泽县城市场总销量的四分之一,他的目标是二三年内,力争做到占六七成,而且,他已注册了“绿夷”商标,并正在与厦门商贸集团洽谈,有意把“光泽菜”卖到更远的地方。

  不难看出,如今的叶红云,已不是传统意义菜农。他正在把蔬菜当作一项事业来“种”。(康烨 高德运 魏静雯)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