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应急救援,能“应急”了吗?

2018年05月11日 08:54   来源:《新闻1+1》   

  汶川地震十年,应急救援,能“应急”了吗?

  (播放导视)

  解说:

  紧急避险、抢通保通、空中救援、医疗救护,一场大地震的应急演练在汶川映秀镇举行。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副校长 徐康志:

  我们地震以后,每年都至少要演练一次,防地质灾害的演练。

  解说:

  医疗救援应急体系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

  我们要建立这个灾难应对的这样一个体系;第二个我们要有灾难救援的专业的人员。

  解说:

  航空系统应急救援,建立目标,补足短板。《新闻1+1》今日关注:汶川地震十年,应急救援,能“应急”了吗?

  白岩松: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再过两天呢就是5月12日,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提到这个日子马上想到的是汶川地震十周年。没错,在这样一个日子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该用什么去面对它,我觉得首先要关注的是人,比如说这样几位,我们先来看看。你看十年前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惊恐的四岁的小女孩,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自信的中学生。

  再看,十年前的时候抱着一个从废墟里头拿出来的这个玩具,现在呢是一个阳光的抱着篮球的少年了。再来看十年前的时候一脸不高兴,因为他的这个汽车玩具呢在地震中被破坏了,十年后他站在自己家新买的车的旁边。

  没错,在十周年马上就要到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祭奠和告慰去逝者,同时抚慰伤者,然后为所有在灾区继续前行的人们呢加油。那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任务当然是改变进步让更多的人有安全感,说到这一点如何把应急救援做到位,让应急救援不再让人们那么着急,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接下来咱们就从一个演练开始说起。

  (播放短片1)

  解说:

  漩口中学遗址,这两天,不断有前来纪念的人。而十年来,它也见证了新映秀的重生。昨天,在漩口中学的新址,七一映秀中学,就进行了一场地震后规模最大的应急演练。

  这也是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而进行的一场演练,模拟的是“阿坝州岷江流域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中位于映秀镇。整个演练,有4800多人参加,分为23个场景。而这,也是四川省首次流域性覆盖多县、多地的一次联动演练,七一映秀中学,是此次演练的主演练场。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副校长 徐康志:

  我们当年是地震地区,因为现在这个新学校离震源点直线距离大概也就是七八百米。这个活动的准备是从元旦过了几天以后就开始的,就是各方面的协调是几个月之前就开始了。

  解说:

  此次大地震演练,七一映秀中学,有962名学生和135位老师参加。警报拉响,学生们首先在老师的组织下在教室里避震,36秒警报结束后,在老师们的组织下,他们又迅速撤离到学校操场。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副校长 徐康志:

  昨天那个演练,那是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对我们的孩子呢,也是一个很生动的,很现实的一个教育,在地震以后,当然大家对那个重大的灾难,说实在的,那是心有余悸。所以我们每年的地震以后,每年都至少要演练一次,防止地质灾害的演练。

  解说:

  十年前,徐康志,是漩口中学的办公室主任。汶川地震发生那天,学校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毕业班工作检查,地震发生时老师和学生们的那种慌乱和无序,仍然清晰地印刻在徐康志的记忆中。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副校长 徐康志:

  说到安全,任何人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不单是给孩子讲,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平台,全校的集会,以及宣传资料讲座等等这些平台,还有就是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我们为了将来假如有一天大的灾害来临的时候,我们通过平时的演练,平时的提高认识,尽可能使更多的生命宝贵的生命被保存下来。

  解说:

  2011年10月29日,新建成的七一映秀中学竣工,和之前的学校相比,面积足足大了11亩,多余的建筑物也少了许多,主要都是孩子们的活动场所和避难场所。而除了硬件的改变,每年的地震演练,也成为学生们的必修课。

  四川省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副校长 徐康志:

  那样大的灾难说实在的,那个很难应对、很难,人的力量在那一瞬间,显得非常的渺小,当时不仅慌张,很多人已经吓懵了,满天的灰尘,老师手往什么地方指,他(学生)就往什么地方看,然后往什么地方行动,看起来是很听话的,实际上都是懵的。

  解说:

  事实上,昨天,学生的安全逃生,只是整体演练的一部分。逃生之后怎么办?灾难发生之后找谁救援?受伤的学生能不能及时被医治?一系列问题,在徐康志看来,都极为重要。

  白岩松:

  很多人说到这个灾难总是觉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是小概率事件,其实仔细看咱们这个大的国家真不是这样,你看国务院新闻办《中国减灾行动》白皮书上就说,1990年-2008年这19年间,中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这个比例其实是不是一个万一这么简单的事情。接下来

  我们看看这次这个七一映秀中学这个演练,它模拟的背景是5月9日上午10点在阿坝州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然后汶川、茂县、松潘县灾情严重,沿袭地点是七一映秀中学,涉及人员是1097人,有962个学生,还有135个老师,疏散时间5分钟之后全部疏散撤离到操场。

  而且呢这个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是说不仅是一个中学的演练,而且是全省第一次流域性覆盖多县多地的联动的这样的一个演练。好了,接下来我们要连线一位嘉宾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武建军。

  (电话连线)

  白岩松:

  您好。

  武建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专家:

  您好岩松。

  白岩松:

  您怎么看待这次不仅有中学里的,包括联动起来这样的一个演练,它跟平常口头上在告诉大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你觉得最重要的变化和重要性在哪儿?

  武建军:

  这个一千多名师生五分钟的时间,应该说速度也是很快的,这个呢是一个技能的一个学习过程,那么你刚才讲到了不同的部门多地的联动,它实际上演练的是一个单位和组织的学习,行政区域的内部指挥能力的学习,甚至行政区域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学习的过程,所以本质上讲演练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跨区域的多地演练,就是几个方面的综合学习过程,因此呢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技能的演练,最大的意义呢在于它的灾害专业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的协调联动的学习和提高,同时呢也是一种联动机制的一种检验。

  白岩松:

  您看,我们特别的这个注意了这样的一个细节,当然这样的两张照片大家可以看翻来覆去的看,这样的两张照片是日本的中小学在做相关的这种减灾防灾的演练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戴的都是有明确的装备,而且这是有比较大的投入的,老师戴着安全帽,然后学生都是这种软垫子,你看往后看,都是这种软垫子可能这种保护性就会更好一些。从这个小小的细节看,您觉得我们未来的这种演练是否也要提高一定的投入?

  武建军:

  这个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就是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应急演练也是一样的。那么映秀中学这次演练用了五分钟时间,应该是比较快了,但是它第一次演练的时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演练的质量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以前逃生演练的时候,组织学生甚至可能都没有这个头部保护的这个内容。

  白岩松:

  咱们这次演练的时候是举着书本等等。

  武建军:

  对,那么以前呢就是连书本举着这个内容都没有,所以现在演练质量提高了,有的保护头的这个内容,以后呢随着演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会接近真实场景的这种演练,所以经过媒体的呼吁,经过专业人员的指导,今后的演练也会更加接近真实的这个工具和场景,也会有什么棉垫护头,佩戴安全帽这样的一些。当然也需要更多的这个投入,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些投入也是会越来越好。

  白岩松:

  好,一会儿有问题我们再继续探讨,其实说完了这种演练之后,演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跟口头跟你说任何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几回的话,遇到事儿可能还会像校长说的那样懵,但是你要经过多次演练的时候,慢慢就会成为下意识的一种动作,它对人的这种这个保护就会更加明确。

  接下来自然要谈到灾难医学和应急的医学救援,这方面十年我们又进步如何呢?

  (播放短片2)

  解说:

  同样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德阳市罗江区人民医院,也进行了一场应急救援演练。德阳,十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而这场演练,既是为了铭记,更是为了检验在大灾中医疗救援的能力。

  事实上,震后十年,如何完善医疗应急救援机制,一直是重点课题。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

  我们(2008年)第一站是分配到绵阳的一个临时医院去,我们四十几个人在这个医院,说是临时医院,实际上是这个空的,医院的壳,里边有100多个伤员在里面;但是呢,医院的所有的设施都没有的,包括拍X光,连抽血的地方,医疗的设施都没有。

  解说:

  刘中民,上海东方医院院长,2008年他五十一岁,是外科一线专家;汶川地震,他放弃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活动,迅速赶往救援前线。而当时,救援工具缺少,救援人员专业水平缺失,甚至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也一直是刘中民十年来最难忘的记忆。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

  在这种灾难的这种救援,大家的热情很高,但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和专业的培训,实际上是我们没有这种灾难的预防和救援的经验,或者说是意识,更没有这种准备。另外呢,我们很多医生可以看到,有的就是,在个工作岗位上,就拉了件白大衣就走了,有的还穿着高跟鞋,有的穿着塑料鞋,甚至有的连口水都没带。所以到了灾区不是去救灾,而是很快就变成灾民。

  解说:

  地震后的第四个月,刘中民就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成立中国首个灾难医学系。在他看来,专业人员的培养极其重要,这也是汶川地震留下的极宝贵经验。2016年,上海市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成立,这也成为我国首批经过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

  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建立这个灾难应对的体系;第二个我们要有灾难救援的专业的人员,包括有专业的医院和队伍;第三个要让民众要普遍掌握灾难逃生和自救、互救的这样一些知识。

  解说:

  汶川地震后,医疗应急救援机制在不断搭建。就在今年5月5日,由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四川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正式通过了世卫组织的认证,成为我国第三支国际化的专业医疗应急救援团队。与之前相比,这支队伍专业水平更高、技术能力更强,甚至被世卫组织列为标杆。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

  第三支国家也希望把这个队伍建成世界上最高级别的队伍。有了这支队伍以后,通过这样集中训练和对于后勤装备的配制,他们可以更好地或者更加有效地能够到达灾区或者灾区建立起一个战地医院,提高救治的效率。

  解说: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关注灾难医学领域,也不再认为它是一支不划算的“队伍”,而这,对于未来的灾难应急,也必将发挥作用。

  上海东方医院院长 刘中民:

  我们短版一直是很明显的,我们这个梯度救援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要根据灾难发生的规模、地域的特点包括当地救援能力,要考虑进行建设救援机制。最重要实际上我觉得我们现在对县医院救援能力的建设不够。

  (电话连线)

  白岩松:

  正是在汶川地震结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2009年在王一镗院士的挑头下,刘忠民院长参与其中,中国有了第一本灾难医学的书。后来就成为一个学科,包括成立灾难应急的这样一个学会,在医学领域方面包括它是一个大的联盟,不仅有刘忠民去挑头,向这个武警总医院的急救中心主任王立祥也成为秘书长等等,大家都合作到了一起,今年变成一种更大的联盟。这就是对了,包括今年在开年会的时候,像四川省的副省长,卫建委的应急司的司长等等包括国际的专家都到这儿因为应急必须是一种立体的状况。

  接下来呢我们继续连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武建军。武老师您怎么看待在应急医学这方面这十年我们向前走的这样的一个路径?

  武建军:

  应急医学它的提高它的进步,除了医疗救援本身的专业技术进步,还有医疗救援和其他灾害救援的专业化之间的衔接,以及其他专业这个救援的进步,从几个方面都在进步。其实我本人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我也是通过媒体,包括您前几天在四川的那个报告了解到这些方面的这个进步,总的来说我认为是几个不同专业救援之间结合的进步,这个非常关键。

  白岩松:

  另外您怎么看待可能是比如说十年前的时候突然暴露出我们这样的一个短板,我们很多东西是没有的,现在这十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但是如果未来十年我们说不仅仅要满足于好了,必须是国际一流您觉得十年够吗?我们的很多领域在应急方面。

  武建军:

  十年我觉得应该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应该说按照现在的速度我觉得十年也是够的,主要在于我们救援力量的体系的进一步的搭建。当然我们不能只靠数量来解决,同时要有这种统筹规划队伍,救援力量的协调,这包括救援的意识,自救互救的能力等等方面的这个提高,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由于救援过度救援,救援力量不足同时的问题,需要通过应急响应,信息的及时的提供来解决。

  白岩松:

  没错,好,一会儿有问题我们再继续探讨,其实涉及到这个灾难医学和应急医学救援的时候,还有两个事情我是非常感触的,第一个是很多医生在着急,他们看到了现实中很多的问题,但是往往在医生开会的时候政府没有人员去,其实如何去搭建出不同的这种这个壁垒之间能够被打破,政府也应该聆听到医学或者说其他一些应急的救援领域里头他们反映出的问题,然后去加以改进,这样的话进步会更大,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提升标准,我们拥有国际的这个应急救援队,好多人说是不是咱们去国际上去救援去,首先第一点真不是这个,而是拿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建设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咱们继续去关注如何让应急不再让人着急。

  (播放短片3)

  央视记者 黄鹂:

  在这一次的演练当中的一个新的力量加入,就是我们的社会的空中救援力量,看到我身边的这架直升机了吗?它在去年624茂县叠溪镇发生山体高位垮塌的时候,它就转运了我们的地质专家去核心现场去进行一个空中的勘察。

  解说:

  昨天,一场大地震演练中,首次引入空中力量,出动了直升机2架,无人机10余架。应急系统,航空的作用显然不能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

  2008年我们整个航空系统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薄弱环节,主要感觉到一个救援装备数量比较少,救援的机型不配套,基础保障设施不健全,救援体制也不太完善,另外整个国家缺乏一些专业的援助。

  解说:

  刘大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汶川地震第二年,由他牵头,27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建议尽快建设我国航空抗灾救援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

  就是要建立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一个是飞机,航空迎击救援必须是直升机通用航空这些大飞机,第二就是地面设备,包括一些通用机场,第三个就是建立应急体系,建立一个包括人员的培训,另外要有最好的装备,一般地震发生之后,当地就没有电了,所以必须要配备液压千斤顶,否则靠人拉,用体力搬倒塌的房子是很难做的,再一个就是开放空域,空域不开放,我们小飞机飞起来很困难。

  解说:

  2010年8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被业内认为是低空空域改革的破冰。

  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 夏兴华:

  到2020年 中国民航局将会规划在全国一些通用航空机场,特别在一些县级行政单位争取都能够规划通用航空机场,来满足于通用航空的发展,包括应急救援,应对自然灾害各方面的问题。

  解说:

  但是,过程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以设备为例,中国军用、民用直升机严重不足。不仅数量太少,而且缺乏足够的大型重型直升机和高原直升机。除此之外,专家看来,在地面交通堵塞影响救灾这样的问题一再出现的现实下,让民间航空力量参与救援很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

  我们现在一个直升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我们国家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的直升机都有比较大的发展,我们现在对航空有一个总体规划,但是这个应该把航空应急救援放进去,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第二个问题现在空域开放还不够,通用航空的飞机飞起来比较困难。

  (电话连线)

  白岩松:

  好,接下来继续连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的专家武建军。武教授,你看今年两会的时候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案出现在大家面前,终于出现了应急管理部,您怎么看待它的出现会对应急我们救援这方面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另外它能捋顺一些什么东西?

  武建军:

  以前呢咱们自然灾害是分部门管理的,应急救援呢也是按部门管理的,实际应急救援有很多共性的东西,所以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呢我们建立了应急管理部,统筹自然灾害的事故灾难的应对。

  其中一个重要的职能是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的应急救援,这个职能是重要的一个职能,因此我们成立这个机构改革以后呢把多部门关于应急救援的职责进行一个整合,目的是达到应急管理的优化协同和高效。那么成立以后并不是不存在这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与联动,美国有这个应急联邦管理署,但是也需要地质调查局这样的部门,提供地震地质灾害技术支持,所以即使成立应急管理部也需要其他的专业部门的技术方面的支持。

  白岩松:

  好,非常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解析。其实对应急救援来说十年我们刚刚迈出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疼痛是我们的目标,因为我们要去制止疼痛,但是别忘了疼痛也是我们行动的向导,我们正是在疼痛的这种驱使之下去奔向我们的一个目标,消除疼痛,但愿我们能做的更好。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