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中线工程通水4年来,中线工程的水质究竟如何?中线工程采取了哪些措施保护水质?5月28日至6月5日,大河网记者随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采访团深入中线工程一线,探寻渠首、河南、河北等地通水4年来,南水北调人为护好这一渠清水背后的故事。
渠首小卫士张晓茹
秀气而文雅、谦和而大方,眼前这个身高1.6米的“阳光女孩”叫张晓茹,今年14岁,是淅川县九重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5月28日,记者在渠首见到了刚刚参加完2018年全国第一批“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会的阳光女孩,谈起获奖感受,这个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一中八年级的14岁女生的脸上依然是幸福灿烂的微笑。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自2009年起,在三年的时间内需要搬迁16.5万水库移民。
张晓茹的老家桦栎扒村,在中线渠首枢纽工程大坝以南3公里处,家门口就是风景秀丽的丹江口水库。2011年,淅川县第二批移民搬迁工作启动,桦栎扒村需搬迁到20公里外的九重镇十里庙移民点。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一想到要离开家乡,我这心就撕心裂肺地疼痛。”回想搬迁前的日子,张晓茹的母亲张继香说,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老家有28亩地,还有15亩竹林,一旦搬迁,这啥都没了。张晓茹的父亲张泽辉也拒绝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
为了使移民群众了解南水北调的意义、熟悉移民政策,九重镇政府成立了“移民政策宣讲团”,张晓茹自告奋勇加入“移民政策宣讲团”,成为年龄最小的移民政策宣传员。
“爸爸、妈妈,老家固然好,可老师说了,新家是二层楼房,盖得可好啦,不像我们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还有,新村水、电、路、网全通呢!老师还说,只要人勤劳,搬迁到哪里都有舞台、都能致富的!”
听了女儿的讲解,张泽辉、张继香突然明白了什么,女儿说得一点也没错,做父母的目光可得看远点。张晓茹家成了全村搬迁第一户,为其他移民带了个好头。
随后,张晓茹利用放学时间,跑前跑后,给村民宣传移民政策,反复做亲戚邻居的思想工作,带动他们也先后在搬迁协议书上签字。放学时间、节假日,在田间地头、在堂前屋后,都能看到张晓茹那小小的身影……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长渠贯通南北,润泽万千百姓,一泓清水从淅川汩汩北上,滋润广阔的华北平原,沿线6000万人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丹江水。
“我自愿加入环保志愿者,自觉爱水、惜水、节水、护水,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2014年冬,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张晓茹组织成立了12人的德育“环保社团”。
酷暑里,太阳晒得张晓茹头晕目眩,在老师的带领下,她和小伙伴们带着藿香正气水来到水库边捡拾垃圾。有一次,她在清理引渠护堤下的垃圾时,脚下一滑,滚入沟中。碎瓶玻璃刺得她全身是伤,沟中的马蜂蜇得她两脚红肿……爬起来,接着干!因为张晓茹知道,这丹江水是送往北方的,是给首都人民喝的,一定要把这水呵护好。
节假日、寒暑假,周而复始。谁也不知道张晓茹到底磨破了多少双鞋子,用坏了多少把火钳,人们只是看到,渠首闸旁边的几条主干道越来越整洁,渠首的环境一天比一天好,丹江水越来越清。
通水后的渠首,游客骤增。除了捡垃圾,张晓茹还在空闲时间当起了义务宣讲员。她给游客讲修建大坝的历史,讲移民搬迁的故事,讲水质保护的艰辛。
张晓茹爱水护水的故事感染教育着身边的同学、远方的游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志愿者,保水质,护运行。
假日里,在渠首旁,在公路边,依然有张晓茹捡垃圾的身影,1.6米的身高,手中的火钳犹如手指一样娴熟地捡起垃圾。她还从身边事做起,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给爸妈和邻居讲解用盐洗茶杯、用醋洗污垢的方法,减少使用洗衣粉、洗洁精,尽量避免对环境的污染。
听到淅川县号召全县青少年学生向自己学习的消息后,张晓茹说:“淅川‘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激励着我成长,我要继续做一名忠诚的渠首环保小卫士。”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