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重建人水和谐 演绎大江大湖变奏曲

2018年07月03日 11:24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没有一个地方像湖北这样,与水的关系如此密切。

  长江汉水润泽荆楚,大小湖泊星罗棋布,丰沛的江河湖库资源和多样的水生态环境滋养着18万平方公里区域和6000万荆楚儿女。

  湖北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水相融、人水相依的发展史。

  曾经,人类不合理开发行为,使江河湖库面积萎缩、水质恶化。党的十八大召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时期,重建人水和谐,江河得以休养生息,荆楚人民对水的倾心呵护,已迎来回馈之时。

  从“开发利用”到“全面保护”,从“发展中保护”到“保护中发展”,理念在升华,制度在重塑,荆楚大地上的江河湖库演绎激昂奋进的变奏曲。

  江河湖库曾经在哭泣

  ——优势在水,忧患也在水

  初夏,一艘小船驶入洪湖小岗水域,停在一片芦苇丛中。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调研员曾晓东俯下身,顺手捞起一把水草,躲藏其中的几条小鱼欢快跳跃。曾晓东激动地感叹:小时候的记忆又回来了!

  水清,鱼多,水草密,是洪湖生态环境好转的最佳印证。30多年的围网养殖,导致“湖北第一大湖”洪湖水面反复被蚕食,“洪湖水、浪打浪”的美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存在于记忆和歌声中,在生态文明建设高涨的呼声中,洪湖旧貌换新颜,梦里水乡重回现实。

  洪湖的涅槃,折射千千万万个湖泊几十年间的起伏命运。

  千湖之省的湖北,生态地位特殊,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工程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大责任。

  优势在水,忧患也在水。

  伟大的文明总是与河流紧密相连。千百年来,人们逐水而居,围湖造田,开垦拓荒,造就了富庶的江汉平原,“鱼米之乡”享誉全国。新中国建立后,围湖垦殖进入高潮,曾经方圆四万平方公里的云梦古泽已无踪迹。

  江串湖,湖连河,曾经长江中下游湖泊都是通江湖泊,人为的活动造成江湖阻隔,有的湖泊甚至死亡。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伤害并未停止,化工企业“围江”,围网养殖“瓜分”,非法采砂、非法码头“蚕食”,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接踵而来,江河湖泊不堪重负。

  省水利厅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湖北有百亩以上的天然湖泊1332个,目前仅存728个,减少45%。更令人痛惜的是,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失调,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突出。

  当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冲突日益激烈,这样的发展还要继续吗?

  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

  ——四部最严法规,划出绿色发展的“制度跑道”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为湖北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指明了方向。

  矫正发展观,厘清发展思路,舞起绿色指挥棒,让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

  2014年,“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对水污染处罚不设上限,可罚到倾家荡产;

  2015年,《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问世,在全国率先立法禁止秸秆露天焚烧;

  2016年,全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实施,损害土壤环境,政府官员将被终身追责;

  2017年,省人大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禁止新增长江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坚决关停沿江排污不达标企业。

  连续四年,四部法规相互衔接,保护蓝天、碧水、净土,共同织密长江保护的“法治网”,以先行先试的责任与担当划出绿色发展的“制度跑道”。

  制度不只是挂在墙上,一场真刀真枪的环保整治风暴席卷而来,“亮剑”化工污染、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岸线保护等“共抓大保护”中的突出问题。

  雷霆出击,全面拆除江河湖库围网养殖122万亩,让一湖清水入长江;

  长江干线367座非法码头被坚决取缔,一批码头规范提升,腾退岸线143公里;

  3年里,沿江一公里内134家化工企业,将全部“关改搬转”;

  掀起“厕所革命”,农村无害化厕所全普及,乡镇生活污水全面治理,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呵护绿意,既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全省实施“九大行动”,明确实施森林、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和产业园区改造,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和农村污染治理,江河湖库水质提升等九大治本工程,力争在3到5年内显著改善长江湖北段生态环境。

  治水、治岸、治企,最后落脚点还是靠人。河湖长制让“河湖长治”,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全面建立,这支多达37331人的“治水铁军”,正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敢为人先的魄力,偿还历史欠账,让清清江水重回大地。

  破与立、加与减、快与慢,在绿色发展的跑道上,全省应急谋远,蹄疾步稳,母亲河渐渐焕发生机和活力,长江湖北段水质明显改善,去年干流总体水质为优。住在长江边的人们,时常能看到江豚跃出水面展示迷人的微笑。

  流淌人水相依的动人画卷

  ——与绿水青山同行,逐梦黄金经济带

  宜昌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一边是电花飞溅,工人们正在按进度拆除临江厂房,一边是新叶初发,拆除完毕的厂房原址已经复绿,新园区内磷化工产品由低端的工业级向高端的食品级、医药级、电子级延伸。

  从“化工锁江”到“创新发展”,无数个“脱胎换骨”的故事正在上演,汇聚起全省经济转型、蓬勃发展的澎湃动力。

  保护一泓清水两岸绿,湖北责任如山;在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湖北义无反顾。

  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直指“绿色发展新引擎”。一手抓保护,围绕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初步建立总投资1.14万亿元的项目库,助力长江大保护;一手抓发展,实施综合立体绿色交通走廊建设、产业绿色发展、绿色宜居城镇建设、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将绿色基础根植于产业中。

  黄石有1700多年水运历史,曾经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但“黄金岸线”并未收获“黄金效应”。长江大保护,黄石应声而动拆除“零散小”,打造现代化码头,黄石新港应运而生,成为湖北首个实现“多式联通”的港口,年吞吐能力将达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

  荆州,向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说“不”,充分发挥水乡文化、历史名城等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休闲观光农业。2017年,荆州接待游客4160万人次,综合收入260亿元,增长30%,旅游产业实现新突破。

  从“以GDP论英雄”转向“以绿色发展论英雄”。构建绿色政绩考核体系,大幅增加生态环境考核指标权重,考核结果与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让坚持绿色发展的地方和干部不吃亏。

  身边的颜值气质不断刷新,人们的生活方式绿意渐浓。蜿蜒的长江生态护岸上,美丽的湖泊绿道中,人们晨起锻炼,晚间散步,周末骑行,取景摄影,尽享触手可及的“诗和远方”。

  与绿水青山同行,逐梦黄金经济带。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辩证法则中,大江大湖的故事拉开了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