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环渤海区域天津站集中采风活动走进滨海新区,先后参观一飞智控、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天津深之蓝水下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聚焦滨海新区在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智能产业发展等话题。
一飞智控:打造智能航空技术名片
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成果,是采风团关注的重点。采风团来到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空中智能运输运载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
据介绍,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正式成立,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机物流运输、空中自动驾驶载人运输及军民融合等领域,目前相关技术及应用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核心研发团队由原中国科学院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队伍组建而成,自2004年起开始核心技术的积累,率先提出为无人机造“大脑”的概念,被世界权威期刊评为中国唯一、全球前十有影响力的飞行机器人研发团队。
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彰显生态环保理念
随后,主题采风活动走进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
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是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第一个公建项目,也是生态城建区后启动的首个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高级别的三星级进行设计和建造,并按照高于国家标准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调整。
服务中心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装置,包括雨水回收装置、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电板、污水循环利用管线等一大批彰显生态环保理念的先进设备,这些节能措施使服务中心的冷热负荷比同类建筑减少40%,耗电量节省70%以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72%,建筑照明能耗较同类建筑节约30%。
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服务中心:探秘智能电网
对于智能电网,多数人可能并不熟悉。在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服务中心,采风团成员详细了解到智能电网运行情况。
阳光的照耀下,中央大道两侧排列着耀眼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彩虹桥附近的旷野上,矗立着一架架风力发电机,这里就是国网天津电力在生态城启动并建设了首个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
建成并网运营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北部高压带光伏发电以及生态城中央大道光伏发电两个项目,每年最多可发出约1110万千瓦时清洁的电力,如果不间断运营20年,累计最大总发电量约22200万千瓦时。
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管理,生态城智能电网实现了大型风力、光伏发电厂和储能装置等联合运行,以及常规发电和清洁能源发电的联合输送,有效消除了风电能、清洁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清洁能源的消纳率,支撑起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
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谱写京津“双城记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同时,采风行还走进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记者现场看到,致导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AheadX全系列无人机航空电子产品引起参观者的关注。该公司于2014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其核心研发团队来自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参与军警多型无人机装备的研制,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中首家获得“航空电子设备、无人机系统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全系列认证范围的公司。今年,该公司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致导创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将产品测试、培训及产业化等环节布局在此。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参展的展示产品并不是样机,而是在生产流水线上工作的“真品”。第一批展示企业产品主要分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产业。
据介绍,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旁,一期展示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展区、健康产业展区、科技服务支撑展区、国际创新合作展区、配套服务展区五大板块。通过企业展板、产品和企业负责人交流汇报,立体展示京津两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产业聚集情况,科技服务支撑及国际合作等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成果。
天津深之蓝水下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创新“鱼脸识别”的技术
在深之蓝,采风团一行被“白鲨”系列水下机器人、“鱼脸识别”等黑科技所震撼。
成立于2013年的天津本土企业深之蓝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无人遥控潜水器、自主水下航行器和水下滑翔机的研发生产。公司围绕海洋资源探测和海洋环境监测两大主题面向社会提供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机(AUG)以及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等小型水下运动载体的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和产品。
2018年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他们的“鱼脸识别”的技术,完成了新一次的研发更新。新技术可以在0.1秒之内,通过识别鱼的色彩、形状以及游动姿态,快速显示出鱼类的具体名称,准确率达到99%以上。鱼脸识别技术比较复杂,对于研发团队水平要求也更高。
“识别鱼脸”是一个创新领域,鱼种类的数据库积累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很多智能算法都需要软件工程师重新编写整理。随着水下智能机器人的不断更新升级,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大。团队之所以打算尝试“识别鱼脸”,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开发人工智能在识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细分识别要素,为工业探测、搜救捕捞、深海生物研究等领域更好服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挖,企业对于复合型人才也有更大的需求。
据介绍,深之蓝有限公司基于国防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主创团队据介绍,深之蓝有限公司基于国防科技大学和天津大学主创团队的研发设计能力,先后生产出了“河豚”和“江豚”两款水下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水下打捞、渔业养殖、海洋地貌和水文数据采集。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