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54岁的出租车司机李彦海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老家天津东临渤海,处在海河流域的下游,李彦海名字里的这个“海”字,就是因此而来。
与这位老天津人聊起这次来津采访的主题和“泰达街道华纳社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生态城服务中心”等采访点时,李彦海竖起了大拇指。“这些都是天津当地创新产业典型,这几年来天津的外地人、外国宾客越来越多,车载广播经常播、大家也常聚堆讨论。科技创新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有时用话说不清,但我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却能明显感受到。”李彦海正在感受并见证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古韵与新颜。
从夏季达沃斯论坛到世界智能大会,从发展改革开放先行区到“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如今,以“智能”引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天津已形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10大智能产业集群,一个充满活力的“智港城市”呼之欲出。
作为海港城市的天津,城区内河流穿城而过(李政葳/摄 图片拍摄于2018年6月)
新业态不断汇聚,新产业迸发活力
造型独特的军民融合“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国内市场首推的白鲨MIX水下自游器……在今年5月份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深之蓝各项科技体验吸引大批观众围观。
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完成研发更新的深之蓝“鱼脸识别”技术,可以在0.1秒之内,通过识别鱼的色彩、形状以及游动姿态,快速显示出鱼类的具体名称,准确率达99%以上。这一技术可以开发人工智能在识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为工业探测、搜救捕捞、深海生物研究等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些都可以与人们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军事和工业把技术储备加深,这样在消费市场的空间就会有非常大的想象力;另外,天津作为海港城市,发展这类新业态也有着天然的优势。”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期间,深之蓝CEO魏建仓与记者聊起产业发展时这样说。
与深之蓝企业类似,同样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一飞智控科技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作为空中智能运输运载领域的准独角兽,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机物流运输、农业植保、空中自动驾驶载人运输及军民融合等领域。
一飞智控以智能自主飞行控制系统为核心竞争力,率先成为国内吨级无人直升机载荷市场破冰者,并拥有农业、物流、警用消防等领域核心技术、云端大数据及服务能力。“在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前,一位农民人工每天仅可喷洒农药5亩,而这架无人机每天可以喷洒500亩,效率是人工的100倍。”这家企业的负责人郭晶说。
如今,一飞智控已成为天津市一张高新技术名片,牵头成立了泰达无人智能装备产业园,让一大批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天津。尤其,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一飞智控代表天津人工智能新高地,在海河上空完成400架无人机多机编队飞行表演,也成为“天津智港”形象的重要代言。
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黑科技”点亮智慧生活,引发观众们纷纷上前体验(李政葳/摄 图片拍摄于2018年5月)
智慧项目不断落地,“新生活”触手可及
“智能”造福大众。8月20日,在中新天津生态城。阳光的照耀下,中央大道两侧排列着耀眼的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5年的时间,国网天津电力在生态城启动并建设了首个智能电网创新示范区,建成并网运营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北部高压带光伏发电以及生态城中央大道光伏发电两个项目,每年最多可发出约1110万千瓦时清洁的电力。
在这里,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管理,生态城智能电网实现了大型风力、光伏发电厂和储能装置等联合运行,以及常规发电和清洁能源发电的联合输送,有效消除了风电能、清洁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在生态城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多项科技创新成为“可推广”的助推器,突破大数据、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支撑起智慧城市建设。
“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这在天津华纳社区并不是一句口号。
如果你是这里的居民,之前已通过了“人脸识别功能”的实名认证,现在想要预约社区的活动室,就可以来到华纳社区的办事大厅中,通过“人脸识别功能”机器,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预约者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社区大厅的大屏幕上,整个过程,无需任何工作人员的帮助。
不仅如此,华纳社区里还有“天津开发区行政服务自助终端”“自动售货机”等,不用走远,来到社区就可以统统办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红霞说:“科技方便了百姓生活,让我们的服务和效率也都提高了,真正做到了让数据多跑路,居民少跑腿。”
除了生活上的方便,数字城管系统的推出,更建立起了信息收集、核实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理、问题反馈、核查结案的解决问题闭环链条,让百姓们身边的烦心事可以得到更快速的解决。
如果说,这一项项诞生在天津的重大“智能”创新产品正在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品质,那么,渗入到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数字化”趋势,则让广大市民对于“智能”有着更直观的感受。对当地的企业和市民来说,“少跑马路、多走网路;少带钱包、多用手机”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打造沿海城市群,谱写京津“双城记”
自上世纪初以来,北京与天津就是功能定位明显不同,且高度互补的城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3年5月,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为此,天津市不断深入推进这一重大战略,一批北京项目落户天津,促进了两地的发展。
“双城记”的背后是打造现代化城市群,如果形成冀中平原“双城记”发展格局,对于这一区域的快健康发展无疑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2016年11月,由京津两市共同建立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揭牌;如今,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科技产业特色鲜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协同互动的良好产业生态。
在“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通过企业展板、产品和企业负责人交流汇报,立体展示京津两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产业聚集情况,科技服务支撑及国际合作等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成果。
其中,致导创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AheadX全系列无人机航空电子产品引起参观者的关注。这家公司于2014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核心研发团队来自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曾参与军警多型无人机装备的研制,成为国内无人机行业中首家获得“航空电子设备、无人机系统研发、销售及技术服务”全系列认证范围的公司;今年,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成立致导创新(天津)科技公司,将产品测试、培训及产业化等环节布局在此。
“展示中心亮相的企业和产品,充分代表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产业发展方向。”展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除展示科技成果外,还将重点展示京津两市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部署和举措;京津两市在产业协同、跨区布局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规划以及“体制创新、政策突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方面实践成果和探索等。
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上去谋划,京津两市在经济、交通、文化、科技、环保和人才等诸多领域展开充分合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在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去审视,京津两市创新工作方法、研究市场需求、完善对接机制、深化务实合作,从现在到未来不断演绎“双城记”。
今年8月,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运营已满10周年,累计安全运送旅客2.5亿人次(李政葳/摄)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科创朋友圈愈显国际范儿
天津,不仅是改革开放先行区,还是因漕运而兴起的港口城市,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独特城市风貌。比如,天津港集团公司积极释放转型升级的新动能,稳居我国北方第一大港,使“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突出显现。
发挥港口功能的同时,天津也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深度参与。在天津市河西区陈塘管委会的北方设计联盟展示体验中心展厅内,“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打造北方设计之都”一行字格外醒目,在不远处的一张世界地图上,也标注了这里的联盟企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海外重点工程。
比如,位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的中白工业园,由中国市政华北院参与设计,被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也是中白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标志性工程;被誉为中巴友谊新里程碑的瓜达尔港,修建完工后,运输路程缩短了17000公里,并且不再受到马六甲海峡关闭的影响,也是解开中国被美国封锁在太平洋西岸的一把钥匙;卡洛特水电站位于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支流吉姆河上,它的修建将行业标准上升为中国标准,代表中国水平,开启了水电行业“中国标准”走向国际的大门……
这家联盟成立近两年来,从原先的13家联盟成员单位数量发展壮大至64家。联盟企业也在通过在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中国智力,中国标准输出到世界各地,在海外竖立起一张崭新的“中国名片”。
因为经常搭载外国宾客,李彦海这几年还学了不少外语口语。“城市的朋友圈扩大了,我也得学着走国际范儿。”李彦海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