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1954年,毛泽东在秦皇岛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如今,站在北戴河鸽子窝公园里的鹰角亭向东北方向远眺,忙碌的秦皇岛港依稀可见,当年海面上的打鱼船也早已变成了一艘艘远航的货轮。
2017年,秦皇岛港货物吞吐量为2.38亿吨,同比增长32.3%,比去年同期增长59.4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为55.9万箱,增长8.5%。即将迎来开港120周年的秦皇岛港正在国际旅游港、国际邮轮港、自由贸易港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风从海上来,潮起老龙头。改革开放的40年,不仅是秦皇岛港建设和技术改造速度最快的40年,也是秦皇岛这座老牌旅游名城创新发展、不断进步的40年。
源宿十号民宿以木头作为主题,给住户更加独特的居住体验。(杭舟 摄)
从“家庭旅馆”到“民宿”,旅客实现诗意栖居
北戴河民宿业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最初只有50余家,那时还被称为家庭旅馆。北戴河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树合回忆说,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他们家也曾经开办这样的家庭旅馆。
“刚开始做旅游的时候,家里是土坯炕、大通铺,连蚊帐都没有,只是用纱布将窗户蒙上,就以这样的条件接待游客。”冯树合表示,尽管如此,游客们还是能在当地玩得非常尽兴。
因为交通条件的限制,当时的家庭旅馆以接待北京、天津、唐山等周边城市的游客为主。冯树合介绍说,这些游客不仅跟家庭旅馆的主人住在一起,甚至有时连吃喝都在一起,他们也因此体会到了北戴河原汁原味的民俗与生活。
2013年,北戴河区将“家庭旅馆”更名为“民宿”,注重其内涵挖掘和品质提升,“北戴河民宿”以崭新的形象亮相在街头、海边、村落,以颇具地方风情和民俗文化的服务,受到游客的普遍好评。同时,北戴河还建立了民宿准入退出和行业自律机制,扶优汰劣,实现民宿行业与高端旅游良性互动发展。
“现在民宿的进入标准很高,必须是有主题的民宿才行。”源宿十号的店主聂源源说。
据聂源源介绍,她的源宿十号以木头作为主题,民宿当中所有的木门、木窗、木家具都是自主设计制作的。虽然整个民宿只有五间客房,但却有自己的酒吧、烘焙间,可以给住户更全方位的体验。
目前,北戴河区的民宿已达到2000多家,其中特色民宿63家,精品民宿20家,民宿从业人员5500人。2017年,全区民宿总接待144万人次,总收入7494万元。以发展民宿旅游为契机,清垃圾、治污水、拆违章、修公路,农村的面貌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
小小民宿的改变不仅仅体现了秦皇岛旅游业品质的新跨越,也折射出秦皇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
一名艺术家正在北戴河艺术村落里进行创作。(杭舟 摄)
建设艺术村落,打造全域旅游的“样板间”
改革开放初期,游客来秦皇岛以观光型的旅游为主,去的是鸽子窝、山海关、老龙头等老牌景点。那时谁也想不到,40年后,北戴河村这样一个小村庄会蝶变成中国知名的艺术村落,并成为秦皇岛旅游业的一个亮点。
2015年5月,针对北戴河村自身的特点以及北戴河区这几年日渐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台,政府为北戴河村量身制定了“艺术村落”的发展方向。为此,北戴河政府拿出300万元,通过村委会从村民手中买下首批20处老旧空心院落的10年使用权,同时向燕山大学、北京”798“艺术区等艺术、设计、创意机构发出邀请。
在政府引导扶持的19家艺术院落之后,招商引驻的工作全面进入市场化运作,也更好地提升了整个艺术村的氛围。陈润丽的景德堂就是当时第二批签约入驻的企业之一。
陈润丽介绍说,目前,景德堂既销售精品瓷器,又提供瓷器制作的现场体验,她本人也会做一些瓷器、茶艺知识的讲解。不仅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本地居民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带上自己的孩子前来体验。
“每天都会有人过来,”陈润丽说,“昨天有一群小朋友来进行拉坯体验,现在他们的作品还在拉坯机上搁着呢”。
据介绍,北戴河区还将为3000亩地注入文化艺术元素,将其打造成为融入艺术、创意、创业、体育、休闲、众筹、互联网+等多种元素的艺术化、景区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
与过去只看“老三样”不同,游客们现在来秦皇岛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北戴河艺术村落为代表,一大批新的人文景点和文化地标不断被开发出来:奥林匹克公园、碧螺湾公园、园博园......这也给普通的秦皇岛市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娱乐的新空间。
目前,秦皇岛正着力推动旅游业从单一景区驱动向全域驱动转变,实现旅游业与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无缝对接。通过“旅游+文化”、“旅游+农村”、“旅游+体育+节庆”等手段,延展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服务链条,不断激发全产业助力旅游的强大活力。
位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e谷创想空间拥有在孵企业68家,其中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3家。(崔炜 摄)
对接京津,培育高端科技产业
惠斯安普公司的董事长陈中林来到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20年了。以前他的公司是做电器部件产品,后来转向医疗设备的生产制造。因为秦皇岛开发区的营商环境优厚,同时政府给与企业很大的帮助,他们一留下来就是20年。
“应该说从我大学毕业后来秦皇岛创业,我见证了整个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开发区由最初的以低端制造业企业为主,走向发展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这几年的发展非常快。”陈中林感叹道。
世界最大汽车铝制零部件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中国最佳数据产业基地......这些称号也从侧面展现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由小到大、自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秦皇岛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河北省对接京津的排头兵,承接京津的高端人才创业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正在建成。
在位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e谷创想空间里,秦皇岛玥朋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王婵娟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对一批即将发往外地的产品进行打包。2012年,出于发展的考虑,她的公司从北京搬来了秦皇岛。
“因为公司在不断壮大,而在北京的各方面成本比较高,再加上秦皇岛这边有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势),可能在政策上会有一些倾斜,所以我们整个公司就搬到这里来了。”王婵娟说。
据她介绍,搬来秦皇岛以后,公司原来在北京不方便做的很多事情现在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比如说像人员的配备和生产厂房的扩大等等。现在玥朋科技的员工已经从在北京时的8人成长到42人,公司的业务也得到了快速拓展。
2017年,秦皇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34家和196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34.74亿元,增长11.9%。利用像e谷创想空间这样的创新创业模式,众多人才、技术、创业要素正逐渐在秦皇岛聚集。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避暑胜地到渤海明珠,如今的秦皇岛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创新创业活跃。这离不开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历史机遇,更离不开勇立潮头的勇气与自信。新时期下,秦皇岛将围绕一流国际旅游城市定位,全面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书写山海之间的新传奇。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