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广东三大自贸区

2018年09月17日 13:17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和中国经济自由度象征的中国自贸试验区,如今已经形成“1+3+7”的雁阵模式。

  自2014年底正式获批设立以来,广东三大自贸区的使命是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

  粤港澳更全面的合作,意味着更多元的投融资渠道、更开放的金融环境、更完善的服务体系以及更全面的法律保障。

  广东自贸区的探索,能为其他自贸区建设提供哪些有借鉴意义的范本?本期,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特派记者走进粤港澳大湾区之广东自贸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谢燃岸珠海横琴摄影报道

  截至今年6月末,横琴新区金融类企业的数量是6212家,注册资本达9752亿元。其中,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的私募企业共1476家,较2015年末增长了近6倍。而在最初被设立为国家级新区的2009年底,横琴的金融机构仅有1家农信分社。

  从“1”到“6212”;从“0”到广东三大私募基金聚集地之一、全国私募创投企业的重要聚集地。短短九年时间,曾经几乎是一张白纸的横琴金融业,呈现出跨越式的发展态势。从无到有的“逆袭”,横琴是如何做到的?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特派记者专访了横琴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池腾辉。

  “我们就是服务业,没有服务,横琴的金融是做不出来的。”46岁的池腾辉,身材精瘦、面容淡然,一双黑布鞋,无半点架子。他带领团队,以创业公司的姿态、企业化的运作在横琴做金融。

  横琴金融“逆袭”之路

  从“0”到广东三大私募基金聚集地之一

  专访横琴新区金融服务局局长池腾辉:

  “金融业说白了就是服务业”

  “横琴从来不提金融中心”

  找准定位提供差异化服务

  “这里就是座荒岛啊,谁来横琴、谁知道横琴?”决定发展金融之初,横琴饱受质疑。专业出身的池腾辉自知,金融业需要强大的实体经济支撑。就这一点而言,当时在珠三角经济总量排倒数的珠海,显然缺乏基础。

  横琴凭什么发展金融呢?“我们只能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制定差异化的政策,这样市场自然愿意选择你。”

  国际金融创新中心,这是横琴的定位。“创新”两字,将横琴金融与周围的香港、深圳、广州区分。这里不以经济体量取胜,便利的政策、创新的制度与专业的服务,才是横琴发展金融的关键。

  “横琴从来不提金融中心,我们隔壁的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是区域金融中心,这里已经不具备再打造一个中心的条件。”池腾辉和团队很清楚横琴的优势及劣势。

  自知不足,横琴也把握住了发展优势——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大湾区的政策叠加,毗邻澳门、香港的区位优势,一帮专业金融人才组建的团队。

  天时、地利、人和,加之准确的定位,让横琴步入金融发展的快车道。

  “为金融服务中实现价值”

  用企业思维来运作政府部门

  2011年,39岁的池腾辉离开中国人民银行来到横琴,组建金融团队,“当时叫财经事务局,但财政和金融完全是两码事。”2015年,横琴自贸区挂牌,撤并了几个局,单独成立了金融局,因为当时横琴的金融体量已经非常大了。

  从只有一家城市信用社,到拥有近7000家金融类企业。如今,横琴是广东三大私募基金聚集地之一,金融税收贡献位居新区所有产业首位。

  “我们总不能逼这些机构来吧?只能靠高效率、专业的服务。”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毕业、深谙金融规则的池腾辉从一开始就明白,金融业说白了就是服务业,“我们是在为公众服务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

  所以,每当横琴出台一项金融政策,池腾辉就会在各个群里吆喝;一有金融企业落地,他就会把工商、税务等部门拉个群,不受时空限制为企业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像老爷一样喝茶、看看报纸,有事推一推、挡一挡,肯定是不行的。”池腾辉说,“没有服务,横琴的金融是做不出来的。”

  服务,是他在采访中提及最多的词。过去七年,他的团队秉持服务理念一路狂奔;面对压力和批评,也会自省与调整。

  池腾辉坚信,未来几年,横琴金融的高速运转还将继续。

  商事制度改革横琴经验

  不能单纯追求速度 用科技为“便利”护航

  企业办事的速度和效率,是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所以“速度”对自贸区来说十分重要。

  然而,“越快”是否“越好”?横琴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了方便企业落地横琴,从2012年开始,这里开全国之先河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到2016年,企业注册数量井喷式增长,但问题也接踵而来。

  “探索的同时必须反思、修正。改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怀揣审慎之心,管理部门通过确保企业实名认证、失信主体监控等方式防控风险,在提供便利的同时确保了企业登记注册的合法性与安全性。

  多措并举 “让企业只跑一次”

  为了吸引企业落户横琴,2012年5月,横琴在全国率先开展商事制度改革,全面简化商事登记流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我们就是尽可能提供便捷服务,让企业只跑一次。”横琴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注册监管科科长冯炬文说。相关部门一步步简化商事登记流程,并于2016年6月率先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实现“一门式、一网式”办理,一般性企业开业前所有手续一次性办理完毕。

  横琴还在全国首创推出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和电子证照银行卡。“现在企业信息在网上都能查到,纸质执照的作用不大。”冯炬文说。而一张电子证照银行卡,把政府的支持、认定和银行的单位结算卡绑在一起,企业凭卡可享受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企业开办的流程全部走完,只需要4个工作日。”他说,“我们没有再压缩时间,企业注册登记要速度也要有底线,有些程序不能少。”

  反思修正 严把信用关防控风险

  “大家知道横琴注册企业方便,都跑来了,好的来了,坏的也来了。”冯炬文说。2016年,横琴的企业数量井喷式增长,每个月新注册企业近500户。然而问题也接踵而来,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企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不少手段确保企业注册的实名认证。”不过,注册效率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引入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身份认证手段后,注册人远程也可完成认证。

  在类金融平台注册方面,相关部门更加注意事前信息的采集,有选择、有管理的引入企业。

  “探索的同时必须反思、修正。改革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秉持这样的原则,横琴在商事改革之路上不断探索,力求营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截至2018年上半年,横琴新区商事主体已达49672户,其中企业48587户,是改革前企业总数的65倍,企业注册资本总额23586亿元,是改革前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50倍。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曹菲谢燃岸珠海横琴摄影报道

  南沙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

  以世界银行标准评估营商环境

  南沙自贸区挂牌三年来,累计形成了391项改革创新成果,31项在全国复制推广,90项在广东全省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监管模式”、“企业专属网页”入选商务部“最佳实践案例”。这样的成果让全国各地的自贸区瞩目。

  如何推动改革创新?如何为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工作办副主任周海经常提到“投石子理论”——往平静的水面投一个石子,会形成一个小涟漪,投几个石子,会形成一小片涟漪,不断地投石子,整个水面都会涌动。

  “要不断地打破平静,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便利的措施,让创新改革成为一种常态。”周海说。

  除了解企业诉求、解决企业问题外,营商环境的良好与否,还有什么评价标准?周海提到了自贸区的专业研究报告和第三方的评价机制。

  南沙片区目前和暨南大学自贸区研究院、中山大学自贸区研究院有常态化的合作。高校智库每个月都会反馈自贸区相关研究成果或者前沿信息。“我们会认真的研读,重视其中提出的意见和措施。这些建议可能就会形成我们工作中的一个创新。”这是从研究到实践到推广再回到研究的一个良性循环。

  而第三方的评价机制,则是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南沙自贸区目前的营商环境,不断改进不足的地方。“营商环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怎样才是最好的,有没有可参考的指标?在这方面,上海有上海的标准,北京也有北京的做法,我们没有一套固定的成熟指标。如果说成熟的话,那就是世界银行的指标,国际通用。”周海介绍,通过专业机构对自贸区的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综合性评估,来推动一系列改革。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谢燃岸曹菲广州南沙报道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