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浙江“第三城”修复金融生态服务实体经济

2018年09月19日 09:50   来源:澎湃新闻网   

  浙江“第三城”温州,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

  2017年,温州市GDP突破5453亿元,位列浙江省第三。民营经济强盛是温州经济发展的特征,到2017年底,温州全市在册市场主体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民营经济对全市GDP贡献率超过80%。

  温州经济发达,凭靠一招“温州模式”。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题为《温州33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长篇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温州的启示》。

  这是“温州模式”首次见诸媒体,被认为是“温州模式”横空出世的标志。

  2002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温州调研时指出,温州的实践是浙江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温州的发展路子也就是浙江的发展路子,温州创造的经验不仅为浙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全国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勉励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好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

  回顾温州的改革开放史,总会带来很多令人惊叹的数字:从1978年GDP的13.2亿元,到去年的GDP的5453亿元,年均增长13.3%;从1978年的财政收入1.35亿元,到去年的778.3亿元,年均增长17.7%;城乡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的477元和270元,到去年分别突破5万元和2.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3.4%。

  温州在改革开放中就创造出了这样的经济发展奇迹。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而温州,也把改革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日前,“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集中采访活动在浙江温州进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进温州,重读这座城市民营经济和资本的发展史。

  月有阴晴圆缺。温州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中也遇到过坎坷。

  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风波爆发,出现了部分企业破产、老板跑路的情况,引发了当地局部金融风险。受此影响,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双持续快速上升,不良率最高峰到达过4.68%。

  2012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确定了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发展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等12项主要任务。

  在此背景下,温州率先尝试通过民间金融立法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

  2014年3月,浙江省专门为温州市制定出台全国首个地方性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其核心之一是“民间融资备案管理制度”。首次规定大额民间借贷要强制备案,即借款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或者累计出借人数超过一定数量的,应当报备;不属强制备案范围的,借款人也可自愿报送备案。同时,温州在全国首创搭建新型的民间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民间借贷服务中心”。

  2018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进入第六个年头。改革成效如何?改革过程中又得到了哪些经验?

  9月17日,温州市金融办综合处处长周小娜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上述问题提问时回答道,自2012年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主要围绕四个体系,金融组织体系、资本市场体系、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金融监管体系,这四大体系来推进深化改革。目前,温州在促进金融服务实体方面成效显著,金融生态基本修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周小娜表示,温州金融综合改革,主要体现在““双增、双减、双升、双降”上。

  周小娜进一步解释道,“双增”指的是存贷款六年来取得了好的增长;“双减”就是风险企业和担保企业数双减;“双升”指的是涉农贷款和舍小信贷获得率得到了双升;“双降”指的是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率双双降低。截至2018年7月末,温州市不良贷款率仅1.55%,比2014年最高的时候下降了3.08%。

  这与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初期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金改之初,一边是不良贷款余额节节攀高让银行不堪重负,另一边是受担保链(圈)影响步履维艰的企业,让温州地方政府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到底打出了哪些“组合拳”,才能修复当地的金融生态?

  温州市金融办方面透露,温州组建了市、县两级企业金融风险处置办,按照分类处置原则,平稳有序推进企业风险处置;试点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实现贷款企业全覆盖,挤掉授信“水分”589亿元。目前,该机制已在全国推广。

  此外,温州还推动400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逐步把民间借贷对经济金融的支持转到正规持牌金融机构对经济金融的支持。

  温州设立全国首批民营银行之一温州民商银行,全面步入“农商行”时代,8家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创设、新增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保险互助社等近90家。在全省率先开展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创新试点,累计发放贷款4225.6亿元。

  随着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的持续深入,温州企业在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帮助。

  温州全市去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待发1家,创历史最好成绩。截至2017年末,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3家。而在上市后备力量培育方面也有很大起色,已确定222家拟上市后备企业,累计上市报会30家、新增辅导备案9家,这些数据也都是历年来最多的。

  9月17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网络主题活动上,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向记者编辑们分享了温州在改革创业中的“时代标本”意义。

  “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拓荒者、市场经济的探路者、‘走出去’发展的引领者、企业家精神的践行者和‘温州模式’的创立者。”姚高员说。

  姚高员说道,改革开放40年来,温州探索和实践的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在于点燃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创造了一个改革发展的鲜活标本。

  值得注意的是,温州全市在册市场主体有90.2万户,其中企业22.3万户,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

  作为最主要、最活跃的市场主体,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的99.5%。民营经济对GDP的贡献超过80%,工业增加值占到91.5%,从业人员占到92.9%,税收收入占到82.4%,出口总额占到80%,这充分说明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绝对的支柱。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