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乡村新画卷——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乡村变迁篇

2018年09月20日 14:03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9月3日电题:喜看乡村新画卷——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乡村变迁篇

  新华社记者靳赫

  地处西北内陆的宁夏,既有高山大漠的雄浑,又有“塞上江南”的温婉,自然造化之美自古入诗入画。自治区成立60年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树立文明乡风,绘就一幅全新、壮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农”墨重彩绘山河

  由北向南,从平原到山区,蓬勃发展的农业正重绘宁夏山川:黄河两岸,绿油油的稻田迎风起浪;贺兰山东麓,数十万亩酿酒葡萄渲染出梦幻般的紫色;清水河畔,火红的枸杞压弯枝头;南部山区,马铃薯变成致富“金豆豆”……

  这幅色彩缤纷的农耕画卷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后,宁夏老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然而由于当地总体上山多川少、气候干旱,产业发展一度难以突破“口粮农业”瓶颈。

  为实现农业进一步发展,宁夏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地貌生态类型多样等优势,聚焦优质粮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五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走出“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固原市地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价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如今走进固原乡村,随处可见农忙兴旺景象。原州区河东村,连片的菜地一眼望不到头,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设施滋润着农田,农民将蔬菜收割并打冷,再装进冷链运输车。“以前为了生存‘土里刨食’,现在‘土能生金’,种出的蔬菜品质高,还能错季上市,成为广东等地市场的‘抢手货’,价格远高于普通蔬菜。”河东村党支部书记钱亚伟说。

  目前,宁夏农业总产值已从自治区成立初期的2.2亿元增加到536.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改革开放初的100多元增加到10700元。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农业新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来,三产融合、绿色农业、品牌建设等工作顺利进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业在宁夏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生态点染美乡村

  8月的一天,雨后初晴,走进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树木茂密、泉水叮咚,成片的向日葵羞答答地低着头,丛生的百日红、波斯菊等小花滴着水珠,一座座气派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整个村庄仿佛一幅山水田园画。

  龙泉村是宁夏一些美丽乡村的缩影,而曾经的宁夏农村并非这般模样。“山像和尚头,有沟无水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些都是当地村民的深刻记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宁夏农村生态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曾长期存在“欠账”。

  为改善乡村群众生活条件,宁夏实施全境禁牧封育、退耕还林还草等,使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并累计组织110多万人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村庄搬出,易地安置,近年来又加快推进特色城镇、美丽乡村等建设,先后改造提升小城镇92个,建设整治村庄488个,乡村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2014年,海文武一家从宁夏南部山区搬迁到银川市永宁县原隆村,他不再离家外出打工,而是在家门口“上班”。

  “柏油路、网络、热水器、抽水马桶,这些城里有的东西我们村一样不缺,而且环境优美,越来越多城里人跑来休闲旅游,村里的3000多亩红树莓种植基地成了热门景点。这两年我和村民在基地种红树莓,每月能挣5000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海文武说。

   文明乡风添新韵

  “三夏”农忙时节,农村文化活动进入“淡季”,但中卫市中宁县新堡镇文化站里却人气十足,大厅里数十名村民排练着秦腔、扇子舞、国标舞,图书室、书法室里也有不少读书、写字的村民。

  “这几年镇上隔三岔五地组织文化活动,场地也越修越好,一些原先有‘牌瘾’的人现在常和我们跳舞,连麻将都顾不上打了。”70岁的新堡镇居民王绪兰说。

  像新堡镇这样的文化站及各式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已在宁夏农村遍地开花,群众文化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好人家”“好家训进庭院厅堂”等农村道德典型评选活动也重点推进,乡村群众文化生活大大丰富,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近些年,宁夏部分农村出现了婚丧嫁娶活动跟风攀比、人情消费迅速攀升等现象,给不少农民造成负担。为此,宁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通过深化宣传教育、加快建设乡村红白理事会、倡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等措施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高额彩礼、盲目攀比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石嘴山市惠农区西永固村村监会主任王学礼说:“以前村民办红白喜事,不跑到县城办就觉得没面子,现在大家都喜欢就近简办,不要彩礼的人家也越来越多。”

  乡村之美,既有生态宜居“面子”,更有乡风文明“里子”。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远山近树、长街小院、风土人情、邻里和睦等元素,正在构成宁夏乡村和谐兴旺的动态画卷。(完)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