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总能顽强地找到出路”

2018年09月20日 14:31   来源:宁夏日报   

  清炖羊肉,软烂脱骨;热腾腾的蔬菜,煎炒或浇着酱汁;松软的饼,夹着酸辣的腌菜;羊肉汤,汤汁清亮,飘着红色的枸杞和白萝卜片……到了晚餐时间,在我面前,一桌宁夏美味已经就绪。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里能像中国让一顿饭如此充满象征意义和富有仪式感。在我看来,对中国人来说,在果腹之外,吃饭是忙碌之余的满足感,是一天辛劳、奔波和打拼之后对身心的慰藉。

  去年,我第一次来宁夏,采访自治区南部西海固地区的孩子。我看到了大城市之外的中国乡村。西海固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曾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几百年来,那里的人们在太阳炙烤下劳作,生活艰难,土地贫瘠坚硬,但人们的脊梁更硬。对年轻一代来说,教育是他们改变生活的最好出路。

  宁夏人口不到700万,在中国省区中算少的。它三面环沙,中南部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哪怕环境再恶劣,生命在这里总能顽强地找到出路。

  中国有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从2011年到2017年,宁夏西海固地区38.4万人离开故土,搬迁到交通更便利、水资源更丰富的地方。

  艰苦的环境里也蕴藏着机会。对一些宁夏人来说,机会是一种不起眼的红色浆果——枸杞。

  中医将枸杞入药已有2000多年历史。近些年,枸杞进军西方市场,各类枸杞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地。某种程度上,这归功于宁夏数以万计的枸杞种植户、加工厂和经销商们。很多依靠枸杞产业生活的宁夏人是来自西海固地区的移民。

  几十年前,陆路交通不是很发达,羊皮筏子曾是宁夏人通行黄河的重要水运工具。如今,铁路已成为拉动发展的强力引擎。

  我兴致勃勃地在一个特别陡的沙丘上爬了10分钟之后,不由得心生敬畏。连绵不绝的沙丘,有些高达100多米,沙丘还在不断移动。难以相信,在这里居然能铺设铁路?怎样挡住流沙?

  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烈日下,十几个人两两一组,一人弯着腰,手持铁锹,另一人在地上铺下一排干麦秆。先铺麦秆,再用铁锹把麦秆扎进沙子里,形成一个个麦草组成的方格。经年累月,人们在这片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扎下了一眼望不到边的麦草方格,成功地把流沙固定了下来。

  治沙现场,万里无云。距沙丘不远处,有一大片“云”基地,一组组数据正在另一种“云”端传输。

  生活在北京、上海或是深圳的民众的数据可能就是在这里处理的。亚马逊和中国本土企业奇虎360、美团等都把他们的部分服务器放在宁夏的数据中心里。

  表面上看,像宁夏中卫市这种酷热、干旱的地方不太像是数据中心的所在地。但事实上,宁夏云基地的运营者们因地制宜,使用与传统的水冷机房不同的风冷,就是利用那些让沙丘流动的风来给设备降温。(记者  海伦·本特利)

  (据新华社银川9月19日电)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