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抓住发展的“根”和“魂”
矗立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滨海新区,40年前还是成片的盐碱荒滩,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如今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崛起一座现代化新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1986年8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新区功能区之一)视察时亲笔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指出“你们在港口和市区之间有这么多荒地,这是个很大的优势,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2006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滨海新区考察时强调:“要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天津市“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平台,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努力为全国改革发展积累经验。”
因改革开放而兴,改革开放创新就是滨海新区的“根”和“魂”。滨海新区人民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筚路蓝缕、风雨兼程,坚持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的叠加优势,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滨海速度”“滨海效益”,在盐碱荒滩上拓出一条滨海崛起之路。
先行先试 激发澎湃动力
滨海新区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坚持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为全国改革试政策、探新路、谋突破,为体制机制创新积累先行先试经验,敢于刀刃向内,勇担重任,敢涉险滩,在创新发展功能区经济基础上,全面推进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勇作先行先试示范。
2009年11月,撤销滨海新区工委、管委会和塘沽、汉沽、大港区,建立滨海新区行政区。2013年9月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管委会,形成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架构。通过推进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分离,实现城区和功能区间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探索我国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通过改革,滨海新区充分行使自主发展权、自主改革权和自主创新权,功能区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发展活力充分释放、发展质量显著提高,迎来新的黄金上升期。
2014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强力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18个审批部门216项审批事项及工作人员集体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将109枚公章精简为1个,破解权力“碎片化”和“公章围城”等顽疾,取得了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
滨海新区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内部动力,在经济领域实现金融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涉外经济改革、国有企业与非公经济改革创新突破,在社会领域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社会管理创新、城乡一体化改革先行先试,有针对性破解体制机制藩篱,实现良性发展。
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创新的“根”和“魂”,2018年新年刚过,再次刀刃向内深化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将区位相邻、功能定位相近的原中心商务区并入天津开发区、原临港经济区并入天津港保税区,将天津开发区的社会管理职能剥离出来交由泰达街道管理,打出改革“组合拳”,激发功能区内生发展活力。针对干部“能上不能下”、发展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天津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实行处级干部全员就地起立、对号竞聘选岗入座、富余人员重新选岗,为经济主战场选拔年富力强、作风过硬、能打善战的“主官”和“指战员”,推动改革再出发,永葆发展活力。
扩大开放 开拓发展空间
滨海新区坚持全球化视野,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增强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与跨国公司同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吸引聚集全球资源,建设适应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要求和贸易投资便利化需求的服务体系,逐步拥有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港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自贸区等,成为国内对外开放区域形态最为齐全的地区,累计吸引世界500强企业140余项目落户,年实际利用外资超百亿美元。
上世纪80年代,开发区、保税区奉行“小政府、大社会”结构,提出“投资者是上帝”“为投资者提供方便,让投资者赢得利润”“服务也是生产力”等新服务理念,拓宽对外开放渠道,创造在建项目服务协调领导小组、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等有益服务模式,使滨海新区功能区成为外商交口称赞的聚财揽金之地。
滨海新区在经济管理体制上率先与世界接轨,较好发挥“窗口”功能作用,吸引外国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向滨海新区聚集。天津开发区综合实力连年位居全国开发区之首,成为国内发展条件最好、经营成本最低、回报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滨海高新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城融合打造生态宜居的未来科技城。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10年,变成一座国际化绿色宜居新城。东疆保税港区在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政策、航运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等领域创新探索,不断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与国际航运中心接轨。
2015年4月21日,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滨海新区在扩大开放的区域形态上实现质的飞跃。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3年来,在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两批24项自贸区创新经验中,贡献10项,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乃至全国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90项改革任务、175项制度创新举措基本完成,累计新增市场主体4.5万户,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前的2倍,平均每半小时就有一家企业在天津自贸区注册,每一秒钟就有1.7万元资本向这里聚集。
天津港是滨海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和核心战略资源,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港口。2017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近1506万标准箱,船舶进出港约22万艘次。其中,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列全球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第十位。
滨海新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开放迈出新步伐,在埃及红海之滨和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结出硕果。天津开发区运作的“泰达模式”成功嫁接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为园区产业研究、总体规划、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招商引资、入区企业等提供中国式开发开放服务。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由总部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聚龙集团承建的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拔地而起,这是我国首批农业对外合作试点项目和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天津滨海新区由项目、企业、资金、技术等单项输出向区域整体开发输出的新模式转变,迈入双向开放的快车道,赢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自主权。
战略叠加 抢抓国家机遇
对外开放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布局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点战略,滨海新区抢抓机遇,主动争取、积极融入,激活国家战略叠加功效,争当排头兵,推动新区开发开放。
滨海新区既是丝绸之路的东部起点,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北部起点;既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特别是天津港已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通达世界的主通道。滨海新区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产业发展优势,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国门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深层次合作,仅2017年在境外新设机构38家,投资28亿美元;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在辽阔“丝路”上流动,为推动沿线国家及地区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发挥独特的排头兵作用。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滨海新区主动靠前发挥主要承载地作用,面对机遇和使命,围绕重点领域,立足比较优势,为北京“瘦身提质”、天津“强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做出贡献。4年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累计引进项目近3000个,协议投资额逾3500亿元。新区抓住大气污染“牛鼻子”,围绕“控煤、控尘、控污、控车、控新建项目”五项重点任务,全力打好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联控攻坚战,2017年PM2.5浓度同比下降34.4%。津冀港口合作迈出坚实步伐,滨唐、滨沧产业合作示范区启动建设。
天津自贸试验区承担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使命。日前,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天津、广东、福建三个自贸区改革方案,自贸区升级2.0版本,正在积极申建京津冀自由贸易港,努力把自贸区打造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彰显自贸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中的试验田作用。
2015年,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滨海高新区揭牌,通过吸引聚合特色产业、龙头项目和品牌企业,系统构建高端产业集群,推出创新创业通票等制度成果,重点破解困扰企业融资和政策兑现两大难题,实现“一张通票管创业”。截至目前,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企业总数超11万家,总收入超万亿元;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初步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发展核心载体、形成“头雁效应”和创新驱动主阵地。
高质发展 创建宜居新城
滨海新区在开发模式和创业方式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闯出投入少、产出高、滚动开发、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滨海经验”。进入新时代,滨海新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质量、效率、动力变革。
滨海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正确政绩观,正确看待光环和实绩、投资与回报,舍得时间、舍得投入,把战略重点转到拼质量、拼效益、拼结构、拼绿色上,把财政资金重点投放在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情上,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良好经营环境、优质政策环境和“亲”“清”政商环境,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由工业园区发展理念转到城市化发展理念上来,加快建设京津冀具有独特魅力的滨海城市,树立“企业家老大”理念,构筑全球营商环境高地。
功能区树立新思维、运用新技术,在创新审批上先行先试,让企业和群众“最多跑一次”;借助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服务平台,一企一策、一企一档,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为企业发展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激活力。
2017年底,滨海新区确立建设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目标,提出发展集聚经济、开放经济、智能经济三大经济,通过3年努力形成四到五个在全国领先的重点产业、两到三个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十个以上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率先闯出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迭代更替、接续转换的新路径。
新区将繁荣、宜居、智慧3个目标细化为12个指标,具体实施协同发展深化行动、产业聚焦升级行动、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开放环境创优行动、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民生福祉增进行动等“六大行动”,把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目标落到一个个行动、项目和实事上,实现繁荣宜居智慧新城的目标。
新时代、新起点、新跨越。滨海新区见证了神州大地波澜壮阔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盐碱滩涂上培育干事创业的沃土,孕育积淀宝贵的精神财富,积蓄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记者 王福生)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