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水系综合治理创造新经验 打造生态新家园

2018年10月15日 14:31   来源:福州新闻网      邱陵

  采访团走进西湖公园。

  福州新闻网10月15日讯(记者 邱陵)深秋时节,凉风拂面。徜徉在环西湖左海木栈道,碧波荡漾,草木葱茏,白鹭嬉戏,一派南国水乡的生态意境。湖清岸绿的大西湖景区,展示了福州全力开展水系综合治理的成果。

  缓缓流淌的内河,为城市注入灵气。有福之州,共有107条内河,分属六大水系,总长约244公里,水网平均密度之大,可谓全国罕见,曾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历史原因与地形条件所限,福州水系被内涝与黑臭所困扰。

  治水,关乎城市形象,关乎项目发展,关乎民生福祉,等不得,慢不来。2016年下半年,福州打响城区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力争3年内彻底实现城市水环境的长“制”久安。此番,福州不拘于“老做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15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采风团探访西湖这颗中心城区的明珠,点赞福州治水新路。

  西湖治理:标本兼治,打造生态新家园

  “西堤春晓”位于西湖左海西岸,提升改造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今年9月初建成开放。

  步入写着“西堤春晓”的拱门,一条长约200米的亲水长廊蜿蜒其间,五座木构古亭串连成线,两侧的树种以碧桃和柳树为主,水中栽种睡莲、荷花、菖蒲、鸢尾等10多种水生植物。行走园中,或见小桥流水,或见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变幻无穷,还连通了环西湖左海木栈道,通透的湖景映入眼帘。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休闲的新去处。

  据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堤春晓”在设计上融入西湖整体景观体系,依托原有资源,修复生态驳岸、修建古韵亭廊,打造一片生机盎然、桃红柳绿的古典园林。梅峰河边原来的直立式砌石驳岸,变成了以太湖石为基底的生态驳岸。“园内专门从苏州运来2000多吨太湖石,请来专业人员进行设计,营造苏州古典园林的味道。”

  “西堤春晓”公园景点是梅峰河湖头街段水系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拆除了12座水上别墅、沿街12间店面等一批湖畔建筑物,更采取综合手段对先前黑臭严重的梅峰河“洗洗澡”,使其焕发新的生机。

  时间倒退至2016年9月。福州市启动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工作,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此次治水,福州坚持“系统、科学、管用”的总体方针,以抓源头、控制过程、治理末端的思路,开出了一张标本兼治的药方。

  以西湖为例,要实现长“制”久安,唯有系统排查、斩断污染源。

  一套整治西湖的“组合拳”迅速打出:

  全面清淤——完成西湖沉淀池清淤量近6000立方米,聘请专门运营维护团队对湖体进行常态化管养;

  系统截污——发现111家污染源,分门别类,对症下药;

  生态补水——通过上游闸、站的新建改造、系统调度,结合环湖水闸的改造提升,强化西湖的生态水体置换……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清淤技术升级是一大亮点。传统的清淤一般采用泵吸法,将淤泥从湖底直接抽到罐车上运走。这次清淤采用环保绞吸、泵管输送、脱水固化、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方式,既能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也不会造成水体二次污染。

  截污也是关键环节。西湖整治前,通过对该片区每条内河进行“把脉”,发现西湖上游附近老旧小区存在截污不彻底的情况,仍然有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最终汇入西湖影响水质。针对上游河道各自特点,施工方通过点、面、内源污染的“对症施治”,从源头消除黑臭,改善西湖水质。

  从湖(河)内到湖(河)外,从上游到下游,从水体治理到生态再造,全面覆盖,“一治到底”。

 

  采访团在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中了解西湖沉淀区清淤整治工作。

  PPP模式:从政府包办到引进专业力量

  以往内河治理,福州采用传统政府投融资模式,存在重投入、轻产出,重建设、轻运营,重准入、轻监管等问题,部分水系治理效果反复、效率不高,群众反映强烈。

  如何破题?创新模式是必由之路。

  2016年12月,在梳理出800多个内河问题清单的基础上,福州首次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治理内河,将全市102条内河(含42条黑臭水体)整合形成7个水系治理PPP项目包,基本实现治理工作全覆盖。

  何为水系治理PPP项目?“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水系治理,简单地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政府当裁判员,评判治理效果。”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

  这7个项目包分别是:晋安新店片区水系、鼓台中心区水系、晋安东区水系、仓山金山奥体片区水系、仓山龙津阳岐片区水系、仓山会展中心片区水系、仓山三江口片区水系。

  专业团队参与水系治理,全生命周期为15年,建设期2-3年,运营维护期达12年,项目投资分15年按效果付费,实现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

  福州7个水系PPP项目包同时推出,规模仅次于北京市(8个),所有项目包从谋划到开工平均只用了4个月,为全国同类招投标中速度最快,且全程零投诉。这种创新模式得到住建部高度肯定,并点名福州市在全国黑臭水体治理杭州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2017年底,福州43条内河清淤约202万立方米,基本消除黑臭现象,为市民交上满意答卷。今年初以来,城区内河综合治理项目,继续开展永久截污系统建设、两岸景观绿化提升、内河生态修复等施工,建设“水清、河畅、岸绿、公园美”的新家园。

  联排联调:治水工作“一竿子插到底”

  水系综合治理,既包括“治”,也包括“理”。从长远来看,后续的管理水平决定着治水效应能否显现。

  以问题为导向,2017年3月,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治水“中枢”——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就是“理”的体现。

  过去,水系治理工作面临着“九龙治水”的困境:城区水库、湖泊、内河、调蓄池等要素,分属水利、城建、城管等不同部门管理,未能统一调度。中心整合涉水部门及其分管资源,让水利、城建、城管等部门紧密联合,实现一套预案、统一调度,将治水工作变为“一竿子插到底”,组合完善防洪、排涝、调水、除黑臭功能,发挥“1+1>2”的整体效益。

  例如,针对梳理出的城区47个易涝点,福州制定了城区易涝点排水防涝工作责任人制度,明确每个易涝点的第一责任人、排水责任人、清扫责任人及消杀责任人,将市城管委、市水利局、市交警部门及市园林局拧成一股绳,实现排水防涝的前、中、后期工作责任全覆盖。

  台风期间,福州城区主要道路未现大面积积水,正是得益于联排联调中心的高效发力。一些路段短时积水,中心立即安排值守在附近的抢险人员前往,确保在最快时间完成排水。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迎战台风,中心依托排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观测潮水位,提前做好“库、湖、闸、站”等水系各要素调度指挥,最大程度腾空库容。台风期间,对随时待命的抢险人员、工具进行科学调度,保证突发情况第一时间处理。

  依托这个中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福州正探索水系治理新机制。非汛期时,围绕“让水多起来、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海绵城市、内河黑臭及供排水、水质监测等重要课题,也都在中心统一管理。

  “卷地毯”工作法:86条河道推广立体交叉施工,工作效率大提升

  “1.26公里的河道,每天都有150人至200人在现场,24小时都是攻坚状态!”为早日让市民享受治水成果,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的五四河改变以往“串联施工”模式,多部门同步施工作战。

  除倒排每日工期、拉网式扫尾推进外,根据工期及具体情况,项目组每日主动对接同步施工的市政、电力、自来水、燃气、温泉等单位,形成全要素集中协调模式。

  针对方案审批、树木移植、场地协调及管线迁改等难点,全线开设“绿色直通车”,通过现场办公,让方案现场定、问题不过夜。

  面对截污清淤、围挡拆除、步道景观、缆化改造、路面修复等多项任务,项目组也分类梳理,逐一开方。据了解,每项扫尾工作都有一支攻坚小分队,如截污攻坚小分队、景观攻坚小分队等,让任务“包干”到队,责任到人。

  为确保绿化效果,市园林局派驻专家成了驻点顾问,种什么树、要怎么种、如何养护、密度多少……专家每天都手把手“教学”。

  在各方全力攻坚下,今年8月20日,五四河全线完成整治,呈现全新面貌,比计划提前10天对外开放。

  市建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纳入城区水系PPP项目建设的86条河道将全面推广五四河“卷地毯”模式,做到扫尾一条、协调一条、完工一条、开放一条,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扫尾攻坚突出同步,采取立体交叉、齐头并进的方式,全面铺开截污施工、设备安装、驳岸修复、步道建设、缆线下地、景观绿化、路面恢复、围挡拆除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今年年底前,福州每个月都有一批河道通过“卷地毯”拉网扫尾全新亮相。

  创新为治水注入新动力,正在榕城大地催生成一幅幅“人水和谐”的动人图景,推动治水进一步提速增效,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