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张坝桂圆林坚持保护性开发 守护长江经济带绿色屏障

2018年11月12日 13:45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周逸然

  中国经济导报实习记者|周逸然

  四川泸州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目前已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4500多亩的张坝桂圆林作为泸州的绿色会客厅,享有“江畔氧吧”、“绿色天堂”的美誉。园内15000余株百年以上的桂圆树诠释着这座坐落于长江之滨的城市历久弥新的环保理念。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坝桂圆林的开发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保护性开发”与“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原则,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一批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得以补齐,久拖未决的环境问题也得到整治。

  保护开发生态绿地,环保经济有机结合

  张坝桂圆林位于泸州江阳区,是一个集生态环保、科普教育、休闲养生、观光游览、文艺体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公园。1994年作为四川生态旅游和四川国际旅游环线景点,2000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永久性绿色保护区”、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旅游区,2016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泸州市江阳区环保局局长罗贵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秉承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泸州市江阳区于2009年正式启动张坝桂圆林公园的保护性开发建设,着力解决张坝桂圆林土壤沙化、江水冲刷、采砂堆石、居民高密度生产生活产污、树木老化死亡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罗贵平表示,该项目将张坝桂圆林定位于公益性、生态性的永久绿地,旨在提升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筑牢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通过“科学规划、多元整合、强效管理”,张坝桂圆林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原有环境问题明显改善,景区内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率高达95%,对提升长江沿岸的水土保持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张坝桂圆林的开发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保护性开发”与“保护与修复相结合”原则,力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园内工程建设一律避让古树,并通过工程保护并修复生态,不断改善树木生长环境;严格禁止园内及周边企业落户,将该区域原有的800多户居民整体性外迁,以实现对景区生态的有效保护;对园区内原有排污设施管网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垃圾处理站2个,污水处理设施5个,园区所有生活污水均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经处理后排放;成立以森林、环保、水务、航道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污染排放、林木采伐等违法行为;园区工程防洪设标为20年一遇,未来提升改造后可达50年一遇。

  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植根生态友好理念

  以张坝桂圆林为基地,泸州市开展了一系列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今年,围绕“生态友好与环境保护”主题,泸州市启动了针对青少年环保教育的“绿芽”行动,探索构建以“绿芽益员、绿芽益学、绿芽益家、绿芽益队、绿芽益馆、绿芽益行”六益一体的青少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模式,以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素质的目的。

  6月3日,由泸州市环境保护委员会主办,市环保局、江阳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环保徒步亲子行”活动,在张坝桂圆林景区举行,吸引了120组家庭300余人参加。

  同年3月在张坝桂圆林举办了“文明观赏萤火虫,寻找童年的记忆”活动。当地市民纷纷表示,他们在张坝桂圆林找到了儿时的记忆,看到了许久未见的萤火虫,对良好生态环境倍感珍惜。

  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质量并创造绿色环保的良好氛围,泸州市完成了景区内7万平方米水系景观及近75万平方米重点节点生态绿地和景观绿化的打造,并于2016年投资2.4亿元在景区东北侧沿江建成4.2公里的景观滨江路、1000余亩苗圃基地,新增绿化25000平方米,新植乔木约5万株。值得一提的是,园区24小时免费对外开放,不仅为市民观光、健身、休闲、纳凉提供了便利,也为树立其生态友好观念创造了有益条件。

  举生态文明旗帜,走绿色发展道路

  张坝桂圆林只是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泸州市作为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重点区域,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一号工程”。

  今年6月20日,泸州市出台全国首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以“发展转型、结构调整”为主线,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并先后制定出台了《泸州市落实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泸州市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2018-2025年)》《泸州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2018-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泸州市环保局局长王开源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保卫战,打好长江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散乱污”整治攻坚战“八大战役”。

  目前,泸州市森林面积61.1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0%,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9.8平方公里,岩溶区和石漠化面积946.2平方公里,实施生态复绿,共计消减砂石约4340万立方米,长江沱江干支流自然岸线保有率达65%以上;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为7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8%,细颗粒物(PM2.5)为4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6%,优良天数率为80.1%,优良天数同比增加了17天,完成省级下达的上半年常态化管控目标(PM2.5为56.5微克/立方米,优良率为75.5%);全市地表水7个国考断面优良比例达85.71%,7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均为100%,沱江大桥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长江出川断面水质保持Ⅱ类标准;土壤环境总体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一批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得以补齐,久拖未决的环境问题得到整治。全市已建成9座城市、99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推进21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城北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