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进共荣万世春——庆祝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民族团结篇

2018年11月29日 11:08   来源:广西日报   陈丽婕

  共进共荣万世春

  ——庆祝自治区60华诞特别报道之民族团结篇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龚文颖

  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拥有12个世居民族和其他44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217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92%。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广西历届党委、政府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方面,留下坚实脚印,结出累累硕果。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喜成格局,广西,无愧于党中央授予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称号!

  各族人民一家亲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广西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治区成立后,各民族和而不同,交流日益频繁。目前,广西共有12个自治县、59个民族乡;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8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区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的家庭有127.82万个。在龙胜、隆林各族自治县,“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南宁市“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近60%。

  维吾尔族人阿布都2016年来到南宁做生意,居住在中华中路社区。“我不仅适应这里的生活,而且很喜欢这座绿城。”他说。

  中华中路社区素有“民族之家”美誉,聚居着壮族、维吾尔族、回族、苗族、瑶族、满族等15个少数民族居民3800多人。社区及时主动跟进服务,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多年来,社区坚持组织各民族群众一起过节,无论是元宵节、壮族三月三、端午节还是古尔邦节,大家都凑在一块,热闹一番。

  2012年6月,该社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称号,是当时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南宁作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其首创的“13456”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机制被称为“南宁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民族工作五大模式之一。

  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广西各民族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长。全区各级各部门努力为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营造良好的就业与生活环境,使他们“转得出、留得住、富得了、融得进”。同时,我区把民族团结融入学校、机关、社区、企业、宗教活动场所、乡村;各地在小学、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并将相关教材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范围。

  发展路子一起闯

  少数民族不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民族地区不实现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

  1992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实施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东巴凤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桂西北少数民族聚居村寨火灾整治大会战、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等。进入新世纪,我区抓住国家在边境地区持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机遇,全面推进边境地区建设。

  这一系列大会战、大行动,投入力量之大,建设内容之多,前所未有,成效显著。全区所有边境村屯、边境哨所基本实现了“八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网络、通客运班车、通边贸点;边境群众基本实现了“八有”,即有基本保障农田、有中小学校、有文化中心、有卫生院(室)、有清洁能源、有农贸市场、有边贸设施、有主导产业或产品。

  石窝窝里要开金银花,山沟沟里要飞金凤凰,除了“铺路架桥”,还得“筑巢引凤”。

  那坡县平孟村弄平屯,一个曾经穷得远近闻名的“光棍村”,2012年被列入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暨“兴边富民”行动先行试点。县里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对该屯实施基础设施、增收产业、环境与生态、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为弄平屯制定了精准扶贫方案,选择种植火龙果和培育食用菌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2014年,全屯人均年收入达到3560元,比2011年翻了两番。昔日的“光棍村”开始引来山外的“金凤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先后出台具有特色的精准实施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和全力推进脱贫攻坚的“十大行动”的20个配套实施方案。实现了几个“首创”——在全国首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机衔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技工院校结对帮扶计划、“红黑榜”通报制度等经验;形成党员和致富带头人“互促互转”,培养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创造了运用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模式,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搬迁入住的速度。

  “还是搬出来好!”家住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里湖王尚安置点的白裤瑶群众何文兵说。2017年5月,规划安置1227户的南丹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安置工程开工,当年12月下旬就完成了建设任务,何文兵与其他1068户群众一起,拿到了新房钥匙。何家有160平方米,趁着县里打造特色小镇、旅游景区的机遇,他还开了一家便利店,月入近3000元。

  五彩文化一起赏

  文化繁荣,教育先行。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条件,我区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广东省对口支援广西地区教育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从1980年开始,我区建立民族学校218所,在172所中小学校承办寄宿制民族班,享受生活补贴人数约3.8万人;1988年起,探索建立少数民族女童班、女子初中班和女子高中班“一条龙”少数民族女童教育模式;建立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从2001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了高校“奖、贷、助、补、减、免”等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

  广西集“老、少、边、山、海”于一体,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边关文化、山地文化和海洋文化五彩缤纷。我区大力打造文化交流平台,举办多种文体展演活动,搭建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舞台,精心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元素。

  一批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族文学艺术被挖掘整理,如壮族的《布洛陀》《布伯的故事》《刘三姐》《百鸟衣》,瑶族的《波努河》《盘王歌》《千家洞》,苗族的《大苗山交响曲》,侗族的《珠郎娘美》《吴金银传说》等著作。

  一批根据壮族民间故事制作的电影《刘三姐》、电视剧《巧哥》《苦楝树花开的季节》等成为经典。《八桂大歌》《妈勒访天边》《大儒还乡》《天上恋曲》《漓江诗情》《碧海丝路》《壮锦》等舞台精品迭出。

  一批各民族珍贵文物受到保护,包括桂林明王城、明靖江王墓群、兴安秦朝灵渠、柳州柳侯祠、忻城土司衙门、左江花山岩画、南宁昆仑关战役遗址、桂平太平天国起义遗址、凭祥友谊关等。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没有岩画类世界遗产这两项“零的突破”。

  一批民族民间节日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开展起来,“壮族三月三”、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依饭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都成为传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得到发展,共整理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56项,其中54项发展为竞赛项目。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