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种子资金”引领基础研究进入“无人区”

2018年12月14日 08:36   来源:北京晨报   

  编者按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离不开基础研究的源头供给。开创基础研究新格局,需要科学共同体的努力,需要创新企业和政府部门更加重视,需要科技与教育、人才、经济、国防等方面系统推进,需要全社会强有力支持。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科技强国·基础研究”栏目,聚焦各地在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探索与得失,以期纳百家之长,厚创新之土。

  “30年前我拿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老师和同事都认为我做的基金项目并不重要。但30年后,我们克隆了许多跟产量、品质等相关的重要基因,这已经成为国家乃至全世界分子育种的基石。”尽管已成业界翘楚,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种资源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钱前研究员依旧感恩当初的“种子资金”,帮助他的科研事业起航。

  成立于1988年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已走过的30个年头里,通过超13亿元的财政经费资助项目超16000项,资助科研人员超9万人次,为该省基础研究事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除了自然科学基金,浙江还有斥资百亿元成立的之江实验室,还有对标国际一流的民办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还有豪掷千亿元探索科技未知的阿里巴巴达摩院……基础研究已呈现百花齐放态势。

  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谢恬教授团队历时20余年对“浙八味”之一的温郁金进行研究,首次把第四代药物制剂的代表“脂质体”运用于中药新药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基础是转化应用研究的根本,没有基础研究,就不会出现核心技术。”谢恬团队前15年都在做基础研究,得到了国家和浙江省自然基金的很大支持,“如果没有基金委资金支持,就没有今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榄香烯‘脂质体’。”

  “原始创新主要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若薄弱,会影响核心技术研发。”浙江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鲁文革介绍,基础研究是浙江科技创新一大短板,浙江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今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科技新政”)。其中,“一号政策”就是加强前沿基础研究。

  “‘科技新政’把基础研究作为首要突破口,瞄准世界科研前沿,聚焦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实施5个以上重大基础研究专项。”浙江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介绍,未来重点要在信息科学、生命健康、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科学领域加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布局,目的是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除了政策上的引导,近年来浙江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不断增加,从2017年开始,浙江省财政每年增加投入自然基金5000万元,一直持续到2022年。今年的基金达2.6亿元。

  社会参与汇集众力,打造开放式研究格局

  财政资金池是基础研究之本,但要让外延更广,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之江实验室就是浙江社会参与基础研究的典型。

  之江实验室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一体、双核、多点”的架构模式,即以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共同出资成立的之江实验室为一体,浙江大学、阿里巴巴为双核,国内外高校院所、央企、民企优质创新资源为多点。

  之江实验室副主任袁继新告诉记者,这种模式让之江实验室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的创新链,集聚全球资源,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一体、双核、多点”之下,之江试验室组建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未来网络计算研究院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中心等交叉研究中心,作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的条件支撑。

  在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已有的科研基础上,之江实验室还“高原上造高峰”,启动了先进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先进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及关键技术等基础科研项目。

  3年投入1000亿元,纯民营资本建立的阿里达摩院成立之初,马云便提出了立足基础科学,研究颠覆性技术的要求。

  今年,达摩院首个基础前沿新技术亮相:投入研发一款名为Ali-NPU神经网络芯片,运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AI推理计算。按照设计,该芯片的性价比将是同类产品的40倍。

  目前,达摩院囊括了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网络安全等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顶尖科学家,已成为国内顶尖的企业科研机构之一。

  另外,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先后与青山湖科技城、浙江省药学会、华东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等设立了多个自然科学联合基金。

  “浙江民营资本雄厚,地方对科研和人才需求高,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明年还会有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到自然基金中。”在浙江省自然基金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吴正光看来,在超常规力度的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下,基础研究在浙江已迎来春天。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