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长江两岸一年增绿超3000亩

2019年01月24日 14:30   来源:湖北日报   

  荒山绿化补“天窗” 码头复绿接“断带” 黄石长江两岸一年增绿超3000亩

  荒山绿化变生态公园,码头复绿刷新岸线“颜值”。1月21日,黄石市林业局传出消息,2018年以来,该市通过荒山绿化、干堤绿化、码头绿化、社区及道路绿化,在长江两岸补“天窗”、接“断带”,已累计完成增绿复绿面积超3000亩。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是矿冶名城。过去,由于过度开采,长江黄石段沿岸裸露山体、土地随处可见,远远望去,仿佛一扇扇“天窗”;在一些山脉交界或码头建设处,甚至形成“断带”。精准灭荒、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行动实施以来,黄石市林业部门开始集中攻坚这些“天窗”和“断带”。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该市西塞山区、黄石港区将码头生态修复与市民休闲公园、乡村绿化美化相结合,花大力气将关停码头原有的混凝土路面进行破碎、移除,搬运客土,采用“乔灌草”结合模式和大苗造林原则,栽种竹柳、垂柳、紫薇等乡土树种,打造出一批高质量江滩公园,成为城乡居民茶余饭后的新去处。在大冶市、阳新县的江岸宜林荒地,引导大户流转造林,种植白茶、油茶,改善周边生态,促进农民增收。在立地条件差的区域,实行封山育林。为保证林木的存活率,大冶市还出台《造林质量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对造林责任主体不落实、造林质量不好,成效较差的单位进行责任追究。长江黄石段沿岸绿化面积明显增加,生态景观不断改善,岸线得到较好恢复与保护。

  链接

  还清生态欠账 积累绿色财富

  黄石,闻名遐迩的矿冶之城、青铜故里。作为华中地区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基地,这里的矿产资源开采历史长达3000年,为我省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然而,经过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新世纪之初,黄石的矿产资源走向枯竭,生态环境更是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光灰城市,是人们曾对这里的谑称。

  林业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之一。2013年9月,黄石市委市政府克服恋矿情结和唯矿思维,确立了“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用5年时间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以绿色发展引领城市转型。

  5年来,在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黄石市共出台涉林文件20份,累计投入资金70余亿元,积极实施绿满荆楚、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精准灭荒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

  黄石市林业局局长郑治发介绍,该市大力实施“五边三化”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八园六带”创建森林城市示范工程,5年累计完成造林76万亩,超过过去20年的总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3%以上,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极大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幅提升。

  矿山复绿,当地生态修复重中之重。针对400多处工矿废弃地,该市先后投资21亿元,综合运用客土喷播、飘台种植等工程技术措施,完成矿区生态修复9938亩。全国绿化模范城区——铁山区,对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通过景观设计来恢复矿山自然生态,种植6000多亩、60多万株刺槐,使工矿废弃地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涅槃重生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在北纬30度矿山废石场,进行林业生态修复,建成150余亩的生态休闲公园。在黄荆山北麓,26处开山塘口,通过全方位综合修复治理,复绿总面积975亩,绿化覆盖率达到95%……石头上种树、石板上开花的绿色奇迹震撼人心,国家环保部、水利部、发改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高度肯定,还吸引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外国专家实地考察。

  如今,该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水岸、道路绿化率高达85%以上,森林走进千家万户,城乡处处鸟语花香。全市油茶、玫瑰、白茶等林业产业总面积达到150万亩,林业产业龙头企业达到12家,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63.7亿元。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龙凤山森林公园、大冶市上冯村等众多林业生态品牌不断建成,为美丽黄石增光添彩。“光灰城市”的绰号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美誉。这片土地上,矿产资源过度开采留下的累累伤痕正在愈合,青铜故里绿色财富可期。

  隆冬,鄂东山林新鲜事儿

  大冶——

  挖山人变护山人“茶香小镇”呼之欲出

  1月15日,寒风瑟瑟。大冶市殷祖镇塘下村马岭山明霞白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们穿梭在一垄垄茶树间,有的除草,有的铺设茶园步道。

  基地负责人叫骆名雄,原本在当地做挖机生意。2017年底,他与人合伙来塘下村投资近1000万元,流转1100亩荒山荒地种茶。如今,一株株白茶长势喜人,既能修复生态环境,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殷祖地处大冶南部丘陵地带,群山起伏。过去村民主要种传统作物,效益较差。2014年起,殷祖镇政府多次组团到著名白茶产地浙江湖州考察。白茶的氨基酸含量达9.3%,是一般绿茶含量的3倍,市场前景广阔。考察发现当地地理环境、气候与殷祖相似,便尝试引种白茶。该镇首先引进浙江老板陈忠良来殷祖镇赤山村试种300亩白茶,2018年茶园丰收,产值达400万元,带动周边100余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3500元。

  我省精准灭荒工程启动后,该镇积极争取林业部门政策,引导在外成功人士返乡流转荒山种植白茶。镇政府、村委会协调林地规范流转,林业站组织种植培训,极大地引发了当地“建筑老板”“矿老板”荒山造林的积极性。骆名雄正是其中之一。

  荒山因茶而美,村民因茶而富。殷祖镇党委书记柯红云说,白茶树一般4年见效,每亩收益4000元至5000元。该镇把发展白茶产业作为精准脱贫“一号工程”来抓,先后成立白茶专业合作社11个,连片建成5000亩的茶旅融合景观带,涵盖12个村绵延20公里。该镇力争3年内建成示范休闲观光茶园10000亩,培育白茶规模生产企业5家以上,帮助100个贫困家庭稳定增收致富。同时,举办采茶节和开发茶园观日出、茶园漫步之旅、自助采茶加工等旅游项目,打造“茶香小镇”。

  阳新——

  森林防火安上“天眼”几秒可研判火情

  “今年,我们不但有护林员巡山护林,还有‘天眼’24小时守护森林安全!”18日,阳新县洋港镇,护林员沈贤照指着林海深处的一处摄像头,高兴地对记者说道。

  阳新位于鄂东丘陵,芭茅草生长旺盛,每逢天干物燥和村民祭祖高峰,易引发森林火灾,被称为“火窝子”。2018年,该县投入190万元在洋港镇、龙港镇试点,应用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云平台系统,实现对两镇森林资源监控全覆盖。该系统由省林科院与湖北泰龙互联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完成,在国内率先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GIS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应急领域。

  “我们通过实地勘测,选定8个监控点,安装3个辐射半径5公里摄像机,5个辐射半径10公里摄像机,采用国内主流双光热成像摄像机。”泰龙通信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李文俊介绍,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林区可燃物生物特征识别的火险感知预警模型,可分析火险发生前的高危区以及判断火险蔓延趋势和燃烧时长。一旦发生火情,系统将以最短时间,一般几秒钟,通过红外热感辨别火源温度,及时进行预警。

  系统还可实现省、市、县各级指挥中心互联互通,并同步开发森林防火预警监控APP。可见光摄像机把实时火点信息回传指挥中心和手机app端,管理者可实现远程指挥,提升预警和决策响应的准确性、时效性。同时,系统通过部署人脸识别监控设备,对护林员巡护森林进行实时管理,可在事后对人为的森林火灾进行人员定位和管控追责,相当于为森林防火配备一双“智慧天眼”。

  据悉,该系统将逐步在全省各地推广,标志着我省森林防火正式进入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时代。(汪彤 张成高 吴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