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大红灯笼成风景线 如何保证"一动不动"

2019年10月04日 11:57   来源:央广网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不少细心的朋友应该能够发现,在10月1日上午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沿着天安门广场两侧,70个红色的大型充气灯笼高悬在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之前,成了庆典现场一道靓丽的空中风景线,配合广场北侧的临时观礼台和“红飘带”主题景观雕塑,既表达吉祥、喜庆,又体现庄严、热烈,烘托了浓浓的节庆氛围。

  直径5米、高4.2米,如此庞大的充气灯笼是如何实现在20多米高度“一动不动”的?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70个充气灯笼又是怎样被快速拆装的?

  在庆典现场,70个大型充气灯笼分成两组,每组35个,沿南北方向分列广场两侧,每个灯笼之间大约相隔20米。不少观众发出赞叹,如此多的大型灯笼是如何实现保持在稳定的高度、几乎始终“一动不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508所大型充气灯笼总体技术负责人陈旭透露,为了保证安全性和稳定性,大型充气灯笼的技术标准完全采用了航天标准。他说:“包括材料的复验,加工过程中各个工序的审核、检验,以及最后产品完成以后的检验等都是按照航天标准执行的。”

  据了解,用来支撑灯笼的系留绳采用的是芳纶绳,是卫星、飞船回收时所用的材料,虽然只有6毫米粗,但却能承受800公斤的力,确保了灯笼的绝对安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五院508所回收着陆专业副总工程师、大型充气灯笼技术负责人滕海山介绍,所谓“一动不动”是从观众的视角看,而从检测数据看,采用五点系留法的灯笼能够基本实现在一定风力下,幅度相对较小的位移。平稳悬在20多米空中的灯笼背后,并不只是简单的“放灯笼”,而是要综合运用空气动力学和理论力学等专业知识。

  此外,在此前的试验过程中,技术团队还在灯笼上安装了温度压力传感器,对灯笼的抗风、抗压、抗晒等性能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滕海山说,在技术上,不仅要做到万无一失,更要做到“万万无一失”。“我们专门在里面放了温度压力传感器,无线的。这样就知道随着温度的变化,它里边压力怎么变化、透气性究竟怎样?正是由于增加了测量手段,我们对整个灯笼抗风性能、升温抗压性能等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滕海山透露,充气灯笼是利用氦气比空气轻的特点,往内囊里充氦气升空的。而氦气属于惰性气体,通常是用来检验是否漏气的,所以做氦气灯笼对气密性要求非常高。508所设计的大型充气灯笼是采用降落伞的制作技术,通过热熔化焊接,把复合膜焊在一起,密封性非常好。对于大型充气灯笼团队而言,除了技术上的准备外,由于灯笼体积大、镇铁的质量大、现场拼装时间短,整个流程的精细化、合理化,是灯笼团队在“地上”做的大课题。

  “比如广场的东西侧路,怎么进场,镇铁怎么码放,在哪个车上、怎么去装、怎么卸车等都有精确的设计。所以在组织管理体系这方面,我认为比原来做得更精细。”滕海山说。

  陈旭介绍,此次灯笼全流程操作,是由508所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完成的。从三十多辆工程车的装卸、镇铁的搬运、叉车的配合,灯笼的充气、保护,以及庆典之后的一整套拆卸流程,团队将其拆分成了几百个技术动作,每个动作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今年6月开始持续近一个月的时间,志愿者几乎每天都要重复训练这些动作细节。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幕后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才有这道艺术感和科技感相结合的广场空中风景线。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