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送电人”眼中的变迁

2019年11月20日 16:48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8年一次线路检修的“饭点时间”。魏鹏荣和两位同事脚边摆着一红一绿两个塑料桶,桶里装着的是他们的午饭——白粥。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魏鹏荣,原国网福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党总支书记。他1978年进入福州电业局,见证了福州电网从1条220千伏古二线、2条110千伏古一线、将东线主干线发展至绵延3000多公里输电线路的发展历程。

  魏鹏荣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前,对线路运行危害较大的不仅是台风,还有雷暴天气。即便在雷暴天气前送电部已加强线路巡视,但打雷时,他们依旧如临大敌。

  进入80年代,电网建设不断推进,以220千伏为主网架供电网络逐渐形成。1990年底,福州地区共有省属220千伏输电线路7条,110千伏输电线路23条。同一时间线路防雷改造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线路的耐雷水平不断提高。

  上个世纪90后,35-22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改造工作进一步开展,线路防雷改造也逐步升级。通过加装避雷针、避雷线,将瓷瓶更换为合成绝缘子,线路雷击跳闸次数进一步减少。“打雷就停电”的现象逐步消失在众人生活中。

  作者魏鹏荣参与北京奥运保电。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供图

  如今福州电网早已从“三根银线”发展为连亘3000多公里的输电网络,“老送电人”魏鹏荣也已退休五年了。工作三十余年来,他曾在台风后的雨天穿着雨衣赶往故障现场抢修作业;也曾在突发山火时赶往事发地,与同事们并肩作战,一道制作隔离带保护输电线路。

  当前,输电线路、巡线检修技术依旧在发展。无人机正逐步替代望远镜成为巡线工的“新眼睛”,去发现更多之前看不清的“死角”;电网远程异物激光清除器已可代替检修人员完成部分输电线路除异物工作;输电线路保护法不断完善……一切都在不断向前。(董冰心)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