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经济开发区转型谋变 剑指千亿产值

2019年12月19日 14:13   来源:南方日报   

  沿着叶挺大道从惠城区驶往惠阳区,在象岭路段右侧空地上,可以看到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大片黄色的土地被盘整出来,正加快道路建设。在这个临深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个千亿级“智造新城”的蓝图徐徐展开。“年底就有项目陆续动工。”惠阳区三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刘伟东说,“这里很快就会大变样。”

  转型谋变,从平台再造开始。作为惠州唯一同时毗邻深圳、东莞的县区,惠阳被外界视为“深圳东”“小深圳”,特别是近年来通过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平台,吸引不少高质量项目入驻,成为投资创业热土。

  位于惠阳经济开发区(三和街道)、总规划面积超过800公顷的象岭智慧科技园,就是惠阳重点打造的“4+1”产业平台之一。

  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下,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三和,提出力争用10年时间实现1000亿元产值目标,助力惠阳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高质量发展区。

  1 “千亿计划”

  建设高端园区吸引项目扎堆落户

  象岭智慧科技园位于惠州市东西轴线惠阳三和街道象岭段,总规划面积约805.2公顷,由包括象岭智慧产业(象岭片区)、智能制造产业(棠梓岭片区)和创新科技产业(三和北大片区)3个片区组成。

  这个距离深圳只有约半小时车程的新兴园区,正通过导入智慧物联、智能硬件、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瞄准打造千亿级的产业新城。

  “别看这里现在还只是一片空地,但相应的产业功能定位和分区都是高标准划定的。现在已经有很多项目确定进驻了,年底就会有好几个项目动工建设。”刘伟东介绍,象岭片区有富视安等4个项目计划进驻;棠梓岭片区有普盛旺等3个项目已经摘牌土地;三和北大片区已同东莞高盛项目签订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总投资约128亿元……“接下来这里每年都会有新变化。”

  今年初,结合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惠阳区确定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高质量发展区的定位。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的三和被寄予厚望。

  刘伟东说,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产业平台。不只是在三和,在整个惠阳,高质量的产业发展平台都一直是短板。因此,三和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围绕着建设现代创新型高技术产业园区——象岭智慧科技园,着力集聚发展新动能,实现经济提质发展。

  “这800公顷土地将成为三和产业发展的未来,将高标准高质量用好每寸土地。”刘伟东介绍,该园区将由相关规划研究院进行园区产业规划与城市设计,道路、市政配套也将高标准建设,充分做好服务。同时在准入门槛环节也将设定清晰的标准,对引入企业的类型、投资额、产值和税收额都明确要求,并签订承诺书进行考核。

  “三和是惠阳各镇街里面积最小的一个,最珍贵的就是土地,能不能高质量发展用好土地是关键。”三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幸芬表示,过去企业动不动就想5万、10万平方米用地,现在三和的土地是按需供应。根据实际产业规模和发展需求精准供地,更有效地往空中发展,在有限的土地上多建设高标准厂房。

  2“打铁行动”

  “工业上楼”释放用地发展新空间

  转型谋变中的三和街道,正在“两条腿走路”。“通过高标准打造产业平台,优化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带动产业项目快速发展,但要实现千亿目标,还要不断挖掘现有产业的潜力空间。”刘伟东介绍,除了规划建设新的产业园区,三和街道还通过开展建成区产业升级行动,清理残旧厂房和空置土地,引入“新凤凰”。

  幸芬介绍,近年来,三和针对现有建成区内已摘牌建设用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清查摸底,发现存在着大量低效厂房、供而未动项目等,严重影响产业升级,土地效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我们初步统计的数据显示,按照建成区现有的产业土地利用情况,厂房规模在70万平方米左右,但若是建起高标准厂房,规模就将达到200万平方米左右,能极大拓展产业空间和发展活力。”幸芬说,通过与企业座谈、约谈、走访等方式,只要能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都会努力去尝试。“因为存在大量‘铁皮房’,我们也称这个行动为‘打铁行动’,让‘铁皮房’成为‘工业大厦’。”

  如今,成效初步显现。

  早在2010年已完成土地摘牌但迟迟未动工建设的远超实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谈”回来的。今年2月,该项目陆续投产,1—8月已实现6.5亿元产值,预计全年将突破10亿元产值,税收贡献额也将达1亿元左右。

  在三和街道宏联工业园,一片“沉睡”多年的二手地已经“苏醒”。来自深圳的科奇高仿真汽车模型生产项目正加快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上亿元。该项目企业负责人肖维曾表示,惠阳三和邻近深圳,又是省级经济开发区,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营商环境,政府也很支持产业发展,能够让企业安安心心落户发展。

  不仅如此,权属归村集体的村民留用地也得以更加高效利用。刘伟东算了一笔账:以前村民都是出租土地给企业,但随着重新建设高标准厂房(容积率3.0)要求,实现村企合作(50年),返还15%—16%厂房面积给村民,地租变厂租,除了获得短期收益,还能获得厂房的未来权属。

  刘伟东表示,这样既能有效改变留用地低效使用局面,也能权衡好各方利益,企业有利润、村民有收益的同时,还将实现项目提质、产值提升,带来多方共赢。

  随着“打铁行动”持续开展,“金凤凰”纷至沓来。

  截至目前,三和街道建成区释放出来的产业空间已有21宗项目约38亿元的投资进驻,总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预计建成投产后可带来产值约80亿元,税收约3.2亿元。其中,凯贤电子、林蓉、科奇、索威、康易等9宗已动工,德达、君豪盛、恒昊钧等其余12宗正在办理报建手续。

  明年,这里还将有一批产业项目动工建设,将形成梯队滚动式的产业发展格局。

  ■区直部门访谈

  惠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邓海林:

  惠阳经开区正申报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

  过去,惠州市惠阳区的工业用地产出效率偏低,粗放低效用地现象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企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却未形成相应的规模。如何利用好宝贵的土地资源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日,惠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邓海林在接受南方日报“惠阳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时介绍,今年以来,惠阳通过开展调查摸底、专题研究、制定方案、约谈督促等工作,大力推进对供而未动工业用地的处置。1—10月,惠阳区在建工业项目共114宗,其中新报建新动工工业项目69宗(属于2017—2018年供而未动项目10宗,属于2016年以前供而未动项目14宗,属于新取得用地或分期报建的项目45宗),建设规模211万平方米,往年续建45宗。通过开展督促工业项目动工建设工作,惠阳1—10月工业投资增长15.6%。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邓海林介绍,当前主要对全区已关停“散乱污”工业企业、低效闲置用地(厂房)、国资企业、镇办企业、村办企业的摸底清查,下来将分门别类制定盘活利用方案,推动理顺土地整理、“工改工”、工业上楼。

  在高标准打造工业园区方面,惠阳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正在申报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市级园区的鸿海新材料产业园,将发力精细化工;同时,惠阳将加快推进三和象岭智慧科技园、梅龙湖智能制造产业新城、平安金融科技城、花果金融和科技城、秋长秋月湖新城、中韩(惠州)产业园惠阳组团、跨境电商创新产业园等园区的规划建设。

  邓海林还透露,惠阳将对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单位用地增加值、单位用地税收、单位能耗增加值等指标考核,创新考评管理,倒逼企业和园区加快转型升级。

  惠阳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刘海涛:

  国家级高企将首次突破200家

  创新研发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是惠州市惠阳区过去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如何补齐短板加快创新发展?

  近日,惠阳区科技和投资促进局局长刘海涛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近年来通过大力培育和引进,惠阳的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增加,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升。惠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即将首次突破200家,目前正在公示阶段。

  作为深圳的近邻,惠阳规划了好的产业平台,如何精准做好招商选资?

  刘海涛介绍,该局重点加速3张清单(全区“一盘棋”招商清单、产业平台招商清单、“无地招商”清单),加力3套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招商政策),加强3项服务(政策解读服务、事前会商辅导服务、上门服务),构建“产业+科技+金融”铁三角,推动惠阳高质量发展。

  她介绍说,惠阳不断完善奖励政策扶持企业发展。例如,对于在境内A股资本市场成功上市融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家、20万元/家的补贴。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有效期内整体迁入惠阳区的企业,奖励20万元/家,达到规模以上企业的,再奖励30万元/家。

  惠阳还通过政策倾斜鼓励发展优质项目,包括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小巨人”“瞪羚”“独角兽”企业,以及其他由省级以上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成长性企业;鼓励发展整体搬迁至惠阳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发展通过盘活二级市场闲置土地引入的项目; 鼓励发展“三旧”改造“工改工”项目。

  刘海涛介绍,该局还不定期组织有载体资源的镇街到深圳、东莞等地产业园区走访,挖掘和导入有产能外溢需求的企业落户。

  惠阳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杨志武:

  园区工业项目审批最快12个工作日完成

  近日,惠阳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杨志武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围绕惠州市打造电子信息和石化新能源新材料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战略部署,惠阳以打造高端园区和培育高质企业为着力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以大项目带动经济大发展;深入推进企业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优良营商环境。

  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惠阳以表格化捆绑式绩效考核和区领导挂点项目全权全责为抓手,全面实施定点定员督办。2019年惠阳区共安排69宗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94.77亿元,1—10月累计完成投资73.5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2%。

  杨志武介绍,2018年11月以来,惠阳区全面开展“标准地+零条件预审”“标准地+区域评价”专项改革试点,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压缩土地出让后的审查审批工作时间,有效加速项目落地,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通过完善审批规范指引,惠阳明确“标准地”出让四大指标体系、项目投资强度、单位产值、容积率和具体环保标准。同时,优化“信用快审”制度,以近3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企业产业项目为服务对象,实施合计8项免审查告知、14项初审告知承诺制、37项容缺承诺制。

  杨志武说,通过采取“标准地出让+区域评价+零条件预审”试点模式,逐步形成了以三和街道棠梓岭片区、新圩梅龙湖片区等5个试点,实施连片整体开发,量身开展区域评价工作,打破项目前期审批障碍。按照“先设后立、设审同步、企业承诺、双证齐发”原则,优化了审批流程,实现审批提速。园区内工业项目审批时间从46个工作日压缩到最快12个工作日;小型工业项目(即非园区类项目)审批时间从46个工作日压缩到最快26个工作日。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张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