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典范

2020年03月26日 11:18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这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首个专门针对交界地区协同发展问题的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所所长杜宝东围绕规划作解读——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首个专门针对交界地区协同发展问题的规划。

  该规划范围包括北京通州区和河北廊坊市所辖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行政辖区范围,国土总面积2164平方公里。未来,该区域将积极探索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协同机制,成为京津冀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典范。

  规划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提出立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在空间格局上,将形成“一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绿洲-北运河-潮白河中部地区大尺度生态绿洲、四组团-4个城市功能集中建设重点区域、四片区-4个大型生态斑块、多廊道-多条生态廊道、多节点-多个特色小城镇(新市镇)和生态节点的空间结构。

  日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参与此规划调研和编写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治理所所长杜宝东。

  中国经济导报:为什么要制定《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意义?

  杜宝东:制定这个规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二是该区处于京津冀交界地区,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协同发展的基础较好、需求迫切,同时也是问题最突出、最典型的地区,解决好这个地区的协同发展问题,对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三是该区作为北京“一核两翼”格局中的“重要一翼”,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对于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首都发展格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个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首个专门针对交界地区协同发展问题的规划,具有较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于解决协同发展实际问题、探索有效的工作组织方式与技术方法、创新协同发展相关政策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解决同类问题、开展同类规划编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经济导报:此规划中您觉得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目前这个区域中协同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杜宝东:规划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协同,规划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坚持“一盘棋”谋划,为探索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有效途径,探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趟出一条新路子。

  目前,通州区与北三县地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协作意识不强、跨界协同发展缺乏有效途径。具体表现出:一是空间布局不协同,潮白河两岸一侧生态环境良好,一侧房地产高强度贴边开发;二是生态环境治理缺乏协同,相关标准不一致、建设不同步,加上水资源不足,导致地区整体生态环境承载力和质量下降;三是跨界交通问题突出,通道和运力严重不足,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严重;四是产业缺乏联动,加上过度依赖房地产,进一步加剧了职住不平衡,造成潮汐式通勤;五是公共服务落差明显,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资源配置、服务水平和设施标准都存在明显的落差。

  中国经济导报:规划中用了很多笔墨来研究如何共同打造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目前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杜宝东: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综合承载能力下降、生态环境品质不高、系统性不足三个方面。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最终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综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真正实现“天蓝、水清、地绿、无废”;二是构筑起首都东部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三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需要,构建以生态绿洲为核心、三级绿道为骨架、各类公园为支点的高品质绿色游憩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规划对产业协同,共同培育创新引领的现代化经济做了详细的布局。目前这个区域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是什么?发展新兴产业如何避免和其他地方雷同?

  杜宝东:目前,该地区产业基础整体较为薄弱,传统产业主要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家具制造、建材等领域。这个地区产业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一是紧邻北京,可以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创新优势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接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产业和功能,共享北京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二是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便于发挥副中心的功能带动作用和政策效应。三是京津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轨道交通的建设,使地区交通区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区域可达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促进产业协同分工与联动发展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总体原则,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引导:一是制定了“3+4”主导产业方向。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创意经济、休闲经济四种新型服务经济。二是优化了产业布局,明确“两带、五区、多点”的空间结构,进一步整合各类园区和功能平台,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优化职住平衡关系。三是建立了产业协同机制,通过强化产业协同政策,建立重大项目统筹机制,创新产业协同利益机制,引导产业协同分工与布局。

  为避免产业发展雷同,制定了正负双向的引导策略。正向主要加强协同分工引导,明确通州区重点围绕前沿技术研发环节、科技创新与服务的高端环节进行布局,北三县地区重点在中试孵化环节、制造环节和配套服务环节进行布局。负向主要通过建立负面清单制度,通过制定通州区与北三县差异化禁限目录,引导产业按照不同细分领域、产业链条合理布局。

  中国经济导报:规划中提到要共同建设高效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通过这个规划的实施,是否能解决这个区域交通拥堵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秩序混乱问题?

  杜宝东:针对区域交通拥堵严重问题,规划主要按照“系统谋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思路加以解决。系统谋划就是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总体思路,构建安全、高效、便捷、绿色、智慧的综合交通体系,避免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近远结合就是针对关键问题,注重实际效果,分别制定近远期的治堵目标和解决方案,近期主要通过加快骨干路网对接和跨河桥梁的建设、提高跨界公交运行效率、优化交通运营管理等方法来缓解跨界交通瓶颈,远期将发挥交通体系的综合效能,通过多层次轨道网建设、一体化道路系统完善、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创新,系统性地解决交通问题。标本兼治就是不能简单“就交通论交通”,既要考虑运用交通技术手段解决一些表象性问题,更要从功能布局、职住关系、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等导致交通拥堵的根源性问题入手,统筹制定解决方案。

  中国经济导报:您觉得在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方面规划如何体现?

  杜宝东: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的要求,规划重点在机制、政策、标准、管控方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在协同工作推进机制、统一的规划管理机制、统一投资建设运维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二是加快在生态环保、人口人才管理、统一互认的人才评价和行业管理、金融财税、共享改革试点等领域的政策创新;三是按照“先硬件后软件、先环境后服务”的思路,围绕环保、城建、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四个领域,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四是创新管控方式,针对贴边地区无序蔓延发展、房地产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重点问题和领域,探索联合管控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