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护员镜头下的“京津绿肺”变身记

2020年06月01日 10:09   来源:新华社   
  韩克武近来最热心的事,就是在草木葱茏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里举着相机为鸟儿们拍“写真”。这两年,他镜头里的“陌生鸟”越来越多。
  经过多年的保护修复,这片“京津绿肺”的鸟类种类已从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1种,数量也翻了一番。近两年,消失10多年的“鸟中熊猫”震旦鸦雀重返七里海湿地,不久前,黑天鹅的倩影也首次出现在这里。
  “可别看现在鸥鹭云集,过去这里差点和鸟‘告别’。”韩克武说。作为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巡查巡护支队副支队长,他已在这里工作了13个年头。
  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宁河区,是天津最大的天然湿地。这里不仅栖息着大量的水生动物和鸟类,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
  如韩克武所说,20世纪90年代开始,七里海湿地因苇田内部原有沟渠淤积严重,加上降水减少,湿地面积逐渐减小,每年迁徙至此的鸟类数量骤减。此后,七里海湿地周边的百姓开始“借水养殖”,高峰时,湿地内人工养殖的鱼虾蟹成群。旅游业也逐渐兴盛,湿地周边的农家乐一时风靡。人多了,鸟却少了。
  “水质开始慢慢变得不好,垃圾、饲料、农药开始污染湿地。”韩克武回忆。
  但一直以来,七里海湿地在调节京津冀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滞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换回“绿肺”畅快“呼吸”,当地政府开始转变发展理念,原七里海湿地公园于2015年关停,2017年开始进行彻底整改,并先后启动引水调蓄、苇海修复等一系列工程,改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质量。
  “当年公园108处旅游设施全部拆除,进行还湿复绿,同时对整个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进行排查,逐一整改。”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委会主任陈力说。
  为守住一方宁静,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生产生活活动也开始退出。截至目前,保护区核心区6.84万亩土地全部流转并实行封闭式管理,缓冲区5.56万亩土地已签订流转合同并拨付流转费用,今年内全部完成流转。生态移民工程安置房也在加快建设,今年内将启动2.5万人搬迁。“虽然百姓历来以湿地为生,但为了保护湿地,百姓们给予了最大的理解。”陈力说。
  养蟹的农业大户杜乃合,与其他养殖户一起撤出了七里海湿地。“我现在成立了合作社,在生态红线外承包土地,做稻蟹混养的农业项目,每亩地的收益预计可以超过4000元。”他说。同时,还有近万农民在周边产业园区实现了就业。
  百姓发展的问题解决了,七里海湿地的生态也在进一步恢复。今年以来,七里海湿地生态补水近1500万立方米,湿地核心区水域面积较补水前扩大1.5万亩,湿地水质也由劣五类提升至近四类。
  在韩克武的镜头里,越来越多的鸟儿扇动着翅膀,光顾这片“新家”。
  (记者白佳丽、尹思源)新华社天津电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