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几代人接棒造就沧桑巨变

2021年04月13日 11:42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回望百年路,每一处壮美河山,都有党留下的鲜明印记。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的印记尤其耀眼,熠熠生辉。

  白沙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是黎、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县、革命老区县。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闭塞,长期以来白沙经济发展受限,2002年白沙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县,2017年底被列为海南省唯一深度贫困县。

  近年来,白沙全县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将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力推进扶贫工作。2020年2月,白沙正式脱贫摘帽。

  纵向看 历届党委政府接力襄盛举

  阳春三月,白沙漫山遍野可见吐露新芽的草木。走进打安镇打安村委会,宛如走进一处大花园。这里的多数民居均为危房改造后的新房,外墙色彩柔和而不失光艳,每家每户的门前庭院内都种满了果蔬花草,棚架上藤蔓环绕,绿意盎然。

  

  打安村农户庭院内种满了果蔬花草

  打安村委会下辖长岭村、打安村、保尔村、远征村、可雅新村和可雅老村六个自然村(村小组),曾是白沙深度贫困村之一。这些年,随着扶贫开发以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打安村委会扶贫产业发展迅速,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持续见涨,村容村貌越来越靓,“菜园、花园、家园”成为这里的特色。 

  

  打安村农户庭院内藤蔓环绕

  “打安村以橡胶产业和兰花产业为主打产业,现在各家各户庭院里基本上都种有兰花,形成了环境美观、收入可观的庭院经济。”打安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唐小征说。

  据了解,打安村还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挖掘农村实用人才,组织起一支由10名技术工、6名贫困户组成的建筑工程队,并在此基础上创办村级企业——白沙欣达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雇佣短工几百人,先后承揽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厨房改造和厕所改革等业务,截至2020年8月累计营业额达150多万元,创收30余万元,为村集体实体经济夯实了基础。

  打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聪介绍,打安镇总人口5554户20655人,建档立卡户1217户5100人已全部脱贫,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3.8%降至0%,群众满意度达98.49%。 

  

  白沙县打安镇镇长周聪(左)接受记者采访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将白沙建县初期与如今的白沙人民生活水平相比较,可谓天壤之别。

  据《白沙县志》记载,解放前,白沙县的黎族苗族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大多数缺少土地或无土地,加上文化科学落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居深山住茅屋穿树皮,正常年景是“山薯野菜充饥肠”,遇上天灾人祸则四处逃荒。

  

  1987年,像这样的茅草房还很多(翻拍于白沙县档案馆)

  1950年前,白沙经济落后,除农业外,工业、交通、邮电等几乎处于空白状态。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白沙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至1987年,全县粮食生产连续3年(1985年—1987年)获得丰收,1987年工业总产值为3581万元,农业总产值为4070.7万元,社会总产值为12636万元,国民收入为7081万元,人均收入390元。全县有7768户农民住上瓦房,占总户数的58.6%,人均住房面积17.6平方米。同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人均收入1318.87元,月人均109.91元。

  在海南白沙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董事段学俊的记忆里,改革开放前,白沙山区的群众大多抱着“守着一块地就有得吃,饿了就去捡地瓜”的旧观念,生产力低下,生活条件很差。“相对农场以外的人来说,农场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有橡胶产业支撑,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场很辉煌。”段学俊说。然而,白沙经济基础是薄弱的,人民生活不稳定因素很多,遇到特殊年景,即便是白沙农场这样的“佼佼者”也经历过“风雨飘摇”。

  段学俊记得,2003年橡胶价格低迷时,农场提出了“保口粮”的口号,实行以产计酬。再往后,白沙农场经历了重组和划归地方政府管理,在“二次创业”时一度陷入“无资产可抵押”的境地,好在当时白沙县政府借款3000万元,才解决了农场的燃眉之急。

  “白沙2009年才消灭了茅草房,群众从吃不饱,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衣食无忧自谋产业,他们心里很清楚,这样的变化是党和政府带来的。”白沙县政府副县长陈扬洲说,他在白沙工作逾30年,亲眼看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最直观的是GDP数据,从2014年的37亿元,到2020年57亿元,这样的增长放在十年前的白沙是不可想象的。”陈扬洲说,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一届又一届的白沙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跑了一场接力赛,尤其是最后一棒“脱贫攻坚”,跑出了“白沙加速度”,使“贫困”二字彻底退出了白沙历史舞台。

  陈扬洲还给出了一组数据:脱贫攻坚以来,白沙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9.65亿元,平均年度增幅26.6%。“仅在最近几年就投入5亿多元完善农村基础建设(五网建设),很多年前存在的‘排骨路’(指多坑多坎的道路),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横向看 划县域为棋盘下一盘大棋

  白沙素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的美誉,全县总面积2117.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盆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9%,大小山峰440座,河湖遍布,沟壑纵横,俨然一个界线分明的大棋盘。在这个棋盘之上,分布着许多个重要节点——贫困村。

  2015年11月,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发布,一场无硝烟的人民战争悄然打响。经过一年的摸索准备,2017年,白沙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正式成立,这是海南各市县当中最早成立的县级脱贫攻坚指挥部。自此,白沙划县域为棋盘,聚合全县干部群众为子力,在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运筹帷幄下,下起了一盘大棋。

  博弈多变数,胜负看将帅。“白沙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县长一同挂帅,这是党对脱贫攻坚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没有党的领导,这个任务不可能完成。”陈扬洲表示,白沙是少数民族自治县,群众住得分散,民心很难凝聚。正是因为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将各级党组织发动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凝心聚力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可以说,党的领导是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带领群众步入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事实证明,在白沙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统筹指挥下,全县党政机关、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均被调动起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位于白沙县七坊镇的阿罗多甘共享农庄,自2018年2月对外开放以来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在社会公益及扶贫方面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该项目累计吸纳贫困户(现已脱贫)为正式职工超过50人,累计安排周边农户临时用工超过26000余人次。

  

  脱贫户在阿罗多甘共享农庄里干活

  “我们主要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主题,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实现农旅结合;利用当地闲置土地和闲散劳动力,大力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乡村民宿、民俗旅游等,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初步实现为乡村增美、为农业增效、为农民增收。”阿罗多甘共享农庄项目负责人陈亮说。

  想要下好棋,子力是关键。在对全县领导干部进行总动员后,白沙尽锐出战,人人甘当“马前卒”——县“四套班子”领导全部带头联系11个乡镇和14个深度贫困村;精准选派62名第一书记驻点帮扶;抽调2996名县、乡、村干部,组建起三级攻坚作战队伍,实行脱贫攻坚中队、驻村工作队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三队合一”。

  棋盘遍布贫困村,攻坚要靠车马炮。自脱贫攻坚以来,白沙注重从一线扶贫干部当中培养能人、强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正能量,带动身边扶贫干部和群众,形成强大“火力攻势”。全县共选树培育全国人大代表羊风极、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符小芳等先进典型34个,累计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的173名干部予以提拔重用,将3名村党支部书记招入公务员队伍。

  年过五旬的羊风极现任白沙县打安镇副镇长、田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作为支部书记,他时刻惦记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早些年,当村民们还在以种植甘蔗、木薯为主要经济来源时,羊风极了解并摸准了橡胶市场蓬勃发展的趋势,带领支部班子成员走村串户,发动村民腾出土地种植橡胶。如今全村橡胶达5891亩19.4万株,村民收入可观。

  后来,羊风极意识到单一的橡胶产业具有局限性,他开始寻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村民增收的新路子。2016年,羊风极精心打造黑山羊特色养殖产业,带动19户85人;2017年建设五脚猪养殖基地,带动31户146人;养殖蜜蜂带动12户56人;建设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贫困户65户286人……羊风极还借助农村淘宝、微信平台、消费扶贫活动帮助农户推销农产品,使田表村的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017年,羊风极光荣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2018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及2017年度“脱贫攻坚优秀扶贫干部”荣誉称号,并被推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政协全国十三届会议。

  在以羊风极为代表的众多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一个个贫困村被陆续攻克。截至2020年年底,白沙全县44个贫困村(含14个深度贫困村)、10796户4414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2020年剩余7户25人未脱贫户)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20.6%降至0,群众满意度达98.49%。

  向前看 为奔小康还需跑好下一棒

  “摘帽不是重点,后续还要按照‘四不摘’原则做好巩固工作,防止出现返贫。脱贫摘帽是凝聚了全县、全社会力量打下的战果,决不允许在摘帽后出现返贫现象,一个都不能有。”记者采访当日,陈扬洲还赶着去参加一个会议,议题就是布置一季度全县脱贫户回访大排查工作。

  据了解,针对贫困边缘户,白沙已制定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预警工作方案,对自付医疗费用累计超过6000元的农户进行动态监测,并及时报送县扶贫办和各乡镇。同时,白沙正在制订极端条件下返贫应急机制,一旦出现因自然灾害或因大病返贫的个例,立即启动民政系统既有兜底保障机制,同时依托以社会力量(企业、农村合作社)建立的基金进行救助。

  “救急毕竟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唯有抓好产业发展,使群众长期有产业支撑,才能实现永续脱贫。”白沙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受交通闭塞和小农意识影响,以前白沙群众满足于自给自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白沙真正的产业是最近二三十年才形成的,尤其是在脱贫攻坚阶段,白沙提出了“两个万亩(橡胶、南药)、六个千亩(福才地瓜、紫玉淮山、茶叶、兰花、百香果、山兰稻)”的产业发展线路,同时出台“橡胶十条”,大力扶持橡胶产业,使全县民营橡胶种植面积达到63万亩,保守估计人均5亩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白沙兰花产业前景看好,这是工作人员在兰花基地内进行喷灌作业

  “经过多年的帮扶,百姓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贫困户不知何为产业,扶贫干部为他们带去种苗,还得帮他们挖坑种苗,他们就站在边上看。现在,很多群众懂得了产业的重要性,不但积极入股合作社的种植养殖产业,还自己掏腰包买种苗发展产业。”上述负责人说。

  陈扬洲表示,脱贫攻坚是党领导下的一次辉煌战斗,对贫困地区尤其是对白沙影响深远。从农村层面看,农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生活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有了精气神,他们相信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从干部层面看,他们跟群众的关系较之以前更加密切,思想经过了洗礼,攻坚能力、吃苦能力得到了真正的考验,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从经济层面看,脱贫攻坚催生了许许多多的扶贫产业、村集体产业,为白沙今后的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必将推动白沙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脱贫攻坚的大棋已然定局,但白沙的接力赛尚未结束。接下来,白沙将奔着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入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努力跑好“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这一棒。(记者 林春宏)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

海南白沙:几代人接棒造就沧桑巨变

2021-04-13 11:42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