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绿色美丽“打卡点”频频上新

2022年08月15日 09:47   来源:文汇报   

 碧水共蓝天一色,“水中大熊猫”十多年来首现长江口……近4年来,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进入快车道,三省一市打破“藩篱”协同发力——
  长三角绿色美丽“打卡点”频频上新
  本报记者 张天弛
  青浦区金泽镇的江南圩田上,一边是插秧的农民,一边是正在施工的挖掘机,远处的田间水面上,一群白鹭落脚后点出层层涟漪,这个有些“混搭风”的场景就出现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继示范区初代“网红”、连接沪苏两地的“彩缎”元荡桥之后,江南圩田展示园、水乡客厅蓝色珠链……体验绿色美丽长三角的“打卡点”将频频“上新”。
  长三角三省一市空气质量“一图览”的愿景也即将实现。据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透露,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图将于近期上线,每周发布沪苏浙皖7天的空气质量情况,区域居民可一目了然。这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也是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最新成果。
  “水暖鸭先知”,长三角生态环境的改善,区域内的动物“居民”们也感受到了——一度在长江难觅踪迹的刀鱼回来了、“水中大熊猫”江豚十多年来首现长江口、“长江大保护”下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
  碧水共蓝天一色。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近4年来,生态环境联保共治进入快车道,三省一市打破“藩篱”、携手共建,绿色美丽的长三角呼之欲出。
  亮出“水”名片,唤醒江南水乡的共同美丽记忆
  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近、人文相亲,共饮一江水,也共治一江水。连通多个城市的太湖,就是长三角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首先亮出的一张“水”名片。2021年,太湖总氮、总磷浓度指标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水质持续改善,连续14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的治太目标。
  太湖流域水环境的综合治理还将持续深化。今年6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印发,沪苏浙两省一市强化深化联合河湖长制,推动流域水环境、水文信息共享,建立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平台,制定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省际边界水葫芦的联防联控也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要做的“水”文章远不止于此。水质改善后,还要重构生态湿地环境,建设居民可亲近的滨水空间。一个半月前,元荡岸线生态修复及功能提升(三期)工程在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同时开工,将于年底前实现元荡岸线整体贯通。而对淀山湖畔的居民来说,今后家门口可慢行休憩的去处又多了一个。今年年初,淀山湖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一期)正式动工,对淀山湖长达17.7公里的岸段进行整治,打通22处堵点、39处断点,构建25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湿地和300万平方米环湖生态缓冲带,完工后可实现淀山湖上海段全线贯通开放。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中核”——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坐标原点“水乡客厅”,生态环境的改善更向前一步,将重现江南水乡的历史灵韵。两岸林秀花繁、俯瞰湖面如镜,粉墙黛瓦的民宅与土沃粮丰的圩田隔水相望,这是“水乡客厅”江南圩田样板区如今的风貌。这幅充满诗意的田园画卷还将不断扩大,今年6月,长三角示范区江南圩田展示园一期工程建设启动。一同开启的,还有水乡客厅“蓝环”、桑基鱼塘展示园一期、祥符荡生态修复提升工程等项目,美丽长三角的“打卡”地标将一个接一个涌现。
  国内首次,四地将共发区域空气质量预报
  最近两年,出现在长三角区域居民相机里的美景,除了碧波荡漾的水面外,还有越来越多的“水晶天”。长三角区域“蓝天保卫战”的成果肉眼可见,2021年,长三角区域PM 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1.4%;优良天数比例平均为86.7%,比2020年上升1.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近期还将共同发布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区域居民每周打开手机,就能知晓未来7天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这是国内首次由地方层面共同公开发布跨省级行政区域空气质量预报结果。”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室副主任王茜介绍,依托成立于2014年的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前期长三角区域400多个站点空气质量常规监测数据、十几个大气超级站和2000多家重点源在线监测数据已实现共享。在此基础上,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可视化视频开展了一系列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按照统一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规范,共同研判未来7天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细化完善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内容和形式,支撑预报结果发布。
  PM2.5治理成果初显后,长三角的“蓝天保卫战”又出现了新的“拦路虎”。王茜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长三角区域臭氧浓度同比上升7.7%,已成为制约区域和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此,区域中心联合苏浙皖三地预报团队开展多次成因研判和会商分析,每日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报并发送至区域相关单位。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不定期组织区域中心开展臭氧污染形势分析和预判;江苏省生态环境部门印发《2022年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攻坚方案》,压降臭氧前体物VOCs排放,以遏制臭氧污染高发态势;安徽省出台《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浙江省则锁定热点网格和重点目标网格的行业和企业,明确区域精准调控最优方案。
  长江大保护的“代言人”队伍不断壮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同步施行“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效果初现。去年11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在长江口东风西沙东部水域目击到6只江豚跃出水面。在持续十余年的长江口生态调查中,这是江豚第一次跟上海生态环境工作者“打招呼”。
  据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王敏介绍,长江是江豚的故乡,但到2017年时,长江流域就只剩下1000余头江豚。如今,江豚再次出现在长江口,直接证明了“长江大保护”的成果,“因为江豚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生物,需要多种食物链底层的支持才能生存。”
  这背后,有赖于长三角区域合作推进的长江“十年禁渔”,相关省市建立了长江口禁捕管理工作协调机制,联合开展长江口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四地联合水上巡查执法、清网行动,涉渔案件行刑衔接不断强化,彻底斩断非法捕捞。不止江豚,近年来一度难觅踪迹的长江刀鱼也回归了。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

长三角绿色美丽“打卡点”频频上新

2022-08-15 09:47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