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崛起“智电”产业集群

2024-05-31 08: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敏)

粤港澳大湾区崛起“智电”产业集群

2024年05月31日 08:46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印朋 吴涛 深圳报道

  编者的话

  如果从经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汽车版图隆起的下一个高地注定是粤港澳大湾区。

  早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推出之时,业界专家罗清启就曾指出,当巨大的生产要素洪流在中国涌现的时候,空间形式的主要任务是支撑并再创造这些要素洪流,而支撑和再创造这些要素洪流的能力就表现在,我们能在多大的范围内共时这些生产要素。从这个角度考量,粤港澳大湾区的超级城市群、高速交通网络、社会知识创新机制、工业生产能力甚至于社会消费能力,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快节奏加持之下成为支撑汽车产业集群崛起的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在汽车业变革以智能化为竞争重点的“下半场”,汽车将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已是产业共识。华为等科技企业的集聚,消费电子、信息通信、高端智造等领域的技术积淀和产业能力,在汽车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中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而在中国汽车加速出海驶向“深蓝海域”的新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和外贸优势也构成了在汽车出口领域的“长板”。

  《经济参考报·汽车特刊》“中国汽车业全面转向创新竞争”系列报道本期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解析这个创新高地如何“打出一手好牌”,在汽车新时代中奋楫前行。

  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这里不仅拥有全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前十中的3家,还有德赛西威、亿纬锂能这样一批产业链上细分领域的佼佼者。

  业界已经形成共识的是:汽车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变局中,粤港澳大湾区令人期待的不只是汽车产销量的增长和企业规模的扩大,更在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生态系统的完善。

  “领跑”汽车电动化

  在电动载人汽车领域,粤港澳大湾区走在时代前列,从比亚迪、广汽、小鹏等整车企业快速切入电动化赛道,到欣旺达、德方纳米、贝特瑞、新宙邦等动力电池供应商和材料企业的崛起,凸显出粤港澳大湾区在汽车电动化时代的独特优势。

  2023年,广东汽车产量519万辆,连续7年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53万辆,占全国的26.8%。

  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于2023年7月在广汽埃安下线。广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说,集团持续构建“锂矿+原材料+电池生产+储能及充换电+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利用”能源生态体系,落地一批“从矿到桩”重大项目,加快软件能力建设,与生态圈伙伴共建集人、车、云等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国际化,努力完成全年产销增长10%的挑战目标。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2023年全年产量达304万辆,产量居全球新能源车企首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汽车电动化进一步深入,广东“走在前列”的产业根基将夯得更实、筑得更牢。“中国汽车高端品牌发力,为广东带来新增长空间。中国品牌在国内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很高的认可度和品牌优势。电动化、智能化重塑豪华车市场格局,为国货潮牌发力高端市场创造新优势、新机遇。”

  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零售量表现亮眼,达到91.6万辆,其中广州新能源汽车零售量为23.5万辆,排名第一,深圳以22.7万辆排名第二。

  “广东是汽车消费大省,汽车保有量已达到3000多万辆,更新换代市场巨大,广东又是一个外贸大省,坐拥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位置,汽车出口潜力无限。同时,促进汽车消费政策落地在即,更新换代规模效应指日可待。”广东省汽车流通协会会长严斐说。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副院长孙超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已从政府扶持进入了市场化大发展的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拥有完整的产业生态,在整车设计制造、动力电池、电驱系统、智能驾驶、关键零部件、生产装备等方面的创新和产业化能力,与世界一流国家并驾齐驱,处于世界引领地位。我国双碳大战略的推行,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一步深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未来,智能电动汽车、数字化道路、清洁能源系统、云和物联网,这四个超大产业领域融合发展,将会为中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产业活力。

  插上智能化“翅膀”

  业内人士认为,汽车正在从机械产品变成大型的移动终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说,未来5年是智能汽车高速增长时期。

  长期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粤港澳大湾区,迎合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粤港澳大湾区在智能汽车产业发展领域的资源和优势强化了我们的信心。”法雷奥中国总裁周松说,深圳拥有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智能网联汽车工业的价值构成当中约有30%来自信息产业,可以与深圳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有效衔接。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州、深圳等地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这些经营主体对迈向“车规级”电子赛道,充满了兴趣也有技术基础。

  今年1月16日,华为公司以10亿元注册资本成立了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含智能车载设备制造、智能车载设备销售等。众多车企纷纷与华为签约,广汽传祺、岚图汽车、零跑汽车、凯翼汽车官宣加入华为鸿蒙生态,长城汽车宣布成为华为HiCar4.0车机扩展系统的首发车企。

  在广州市番禺区,一座占地7500亩的“汽车小镇”——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矗立在珠江入海口的狮子洋畔。2023年,广汽埃安有48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此生产下线,也就是说,每天有1315辆新能源汽车从这里走向市场。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说,作为广汽集团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核心载体,广汽埃安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拥有两个工厂,年产能4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00%,产销居于行业前三。

  广汽埃安在智能网联领域打造了行业首个车云一体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星灵电子电气架构,算力与数据传输速率大幅提升,为L3/L4级别智能驾驶等功能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广汽埃安作为国内首批获得L3级别路测牌照的车企,布局了多条高阶智驾技术路线,拥有ADiGO PILOT 5.0智能驾驶、ADiGO SPACE 5.0智能座舱等先进产品,并积极与科大讯飞等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深化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引领作用。

  产业生态孕育未来

  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到整车生产制造,再到新车上市销售和开拓全球市场,令人期待的不只在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壮大,更在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这让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有了更广阔的未来。

  在广州,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和锐湃电驱工厂今年相继投产。产业园内的电池、电驱、电控三大核心技术的零部件生产排期与广汽埃安整车厂有望形成更紧密的高效互动。目前,以整车厂为核心,可实现10公里内电池、电控、底盘、车身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供应,50公里内60%以上配套供应,100公里范围内80%以上配套供应。

  “我们打造了最快3小时的供应链,在100公里范围内构建主要的零部件供应,不仅是减少运输、仓储环节,也是加强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链。”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说。

  在深圳,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今年3月获批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的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领域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该中心累计对超过10万台充电桩开展计量测试,为深圳充电桩产品出口北美、欧洲提供一站式测试认证服务,助力深圳企业产品出海,为比亚迪、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30余家国内电池企业提供定制化计量测试服务。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院长刘铁东说,该中心为产业提供“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全溯源链”计量技术服务并开展前瞻性研究,着力解决产业当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充分发挥计量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长子”,中国一汽大力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今年3月,一汽红旗在深圳举行新车上市发布会,“安心驾享纯电轿车”红旗EH7正式上市。这是红旗新能源品牌首款战略车型,瞄准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汽车市场。

  深圳市政府与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前瞻研发、汽车出海、生态建设等重点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建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和世界一流汽车企业。

  此外,中国一汽还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加大汽车行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汽车芯片联合开发与应用、数据安全和数据要素市场化研究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先进计算体系与汽车行业的融合发展。

  一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邱现东说:“一汽集团将充分利用深圳科技和产业创新优势,加大在深汽车技术研发布局,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