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内蒙古17个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旗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由23.9%降至10%以下。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国土“三调”结果显示,内蒙古草地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6%。草原既是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和保障。解决好草原过牧问题,不仅是重大政治任务,也是生态工程、民生工程。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牢记嘱托,内蒙古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草原过牧难题,紧抓“人”“畜”“草”关键问题,“疏”“管”“转”三管齐下,一地一策探索形成解决草原过牧的内蒙古“良方”,推进草原生态、牧民生活、畜牧业发展全面向好。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减畜’是根本。内蒙古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舍饲圈养、规模化集中养殖、冷季异地代养等‘减畜’良法,使超载牲畜得到有效分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全面提高。”自治区林草局草原监督处副处长于萍说。
白天把羊群赶到地里吃秸秆,晚上再赶回政府修建的大型养殖场,异地借牧养殖两个多月,既解决了冬季饲养成本高的问题,又让自家草场有了喘息之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牧民斯庆巴特尔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好处。
乌拉特中旗北有千万亩草场,南有百万亩河套灌区优质耕地,2023年以来,该旗统筹考虑北部牧区草原畜牧业的繁殖优势与南部农区育肥优势,探索出异地借牧养殖结对联动机制。从当年10月到次年4月,将牧区牲畜转移至农区过冬度春,在近90万亩耕地上开展遛茬放牧,给牧区草原带来长达6个月的休牧期。
不止乌拉特中旗,包头市达茂旗利用智慧牧场项目,吸纳周边牧民以牲畜入股,开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解决散户无序放牧问题。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牧户”的肉牛托管代养模式,有效降低牧民养殖成本,提升畜牧业生产抗灾救灾能力……
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加强网格化监管,做到每片草原都有人管;创新饲养模式,加强棚圈建设、养殖园区建设,2024年,17个试点旗县分流超载牲畜376.9万羊单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同比增长0.87个百分点。
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解决“草源”是关键。内蒙古着力从提高饲草供给能力出发寻找破解草原过牧的路径,解决牲畜的“吃饭”问题。
于萍介绍,2024年,17个试点旗县新增生态种草530.7万亩、较上年增长459%,天然草原草产量达到2271.6万吨、较上年增长6.39%;羊草、柠条、苜蓿、燕麦等优质高产饲草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有力保障了饲草供应,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禁牧不等于禁养,减畜不等于减收,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过程也恰恰成为农牧民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1头牛相当于5只羊的收入。羊喜欢刨着草根吃,对草原破坏大,牛只吃草尖,不影响草的生长。”几年前,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温都尔苏木海拉苏台嘎查牧民朝格图把家里的肉羊减少到了100只,并对牛群进行改良,养殖了20头高代西门塔尔肉牛。“减羊增牛+少养精养”,朝格图家草牧场好了,收入也增加了,年畜牧业纯收入达15万元。
作为内蒙古解决草原过牧问题17个试点旗县之一,阿鲁科尔沁旗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上做足文章。在现有西门塔尔肉牛持续改良基础上,为畜牧业产业发展延链补链,带动当地草产业、乳制品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区各试点旗县通过优良牲畜选育推广、畜产品品牌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全面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逐步实现从多养薄收到减畜增收的转变。
试点旗县超载过牧问题全部解决,是内蒙古对总书记指示全力落实、锚定现代化改革再深化的成果。
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为在全区全面推开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全面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基础上,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已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要降到10%以下,基本解决全区草原过牧问题;到2030年,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全部稳定在10%以下,全区草原质量明显提升。”于萍说。(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霍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