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春风”起。在贵州毕节,春风行动扎实开展,农民工积极返岗开工,有人在零工市场接单干活,有人进企业接受技能培训,还有人登上劳务专列外出务工……有力度、有温度的措施托举起老乡们对更好工作、更高收入的向往。
眼下,大批农民工陆续返岗,各地人社等部门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推出一系列就业服务活动,拓展就业增收渠道。记者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获悉:截至2月中旬,全国春风行动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2万场,发布岗位1500万个;发出务工人员专车、专列、包机1.5万辆(列、架)次,输送劳动者37万人。
今年春风行动有哪些亮点?务工人员感受如何?记者在贵州毕节进行了采访。
返乡就业——
“本地机会也很多,有时订单都接不过来”
贵州毕节七星关区零工市场,大厅里人头攒动,咨询就业机会的、参加入职培训的、洽谈合作业务的……现场十分热闹。
“我们零工市场由区属人力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管理运营,一年时间就吸纳零工3500多人。”零工市场负责人李松电话不断,跑腿代驾、装修施工、搬运卸货、家政保洁,各种零活都能在这里找到,“为了方便求职者随时揽活,我们还开发了线上零工平台,点开手机小程序就能接单。”
“我是干水电工的,以前找活要去一个个小区转、到马路边等。”35岁的詹毅说,“有了零工平台,客户下单后我在家就能抢单。”
前些年,詹毅也去浙江、广东等地打过工,如今选择回到家乡。“本地机会也很多,有时订单都接不过来。”詹毅说,“一个月光在平台上就能挣七八千元。”
返乡就业的,还有跑腿小哥吴道银。一大早,他已通过零工平台送完好几单早餐。
“之前在外省做软件推广业务,月薪3000元。两个月前加入零工市场后,平均每天跑腿二三十单,月收入翻倍。平台还给大家买了意外伤害险。”吴道银说,“我觉得可以长期干下去,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挣钱、顾家两不误。”30岁宝妈邹玉端也有相同感受。零工市场引入了不少企业订单,大家可以接手工活。邹玉端有空时,就来零工市场做制衣订单,要是忙着带孩子,也可以把布料拿回家做。“一个月多的话有3000元。”她说。
“零工市场打通了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就业公共服务延伸到过去难以触及的乡村、社区层面。目前贵州已建设零工市场(驿站)3523个,实现县区全覆盖。”贵州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打造一批示范性零工市场,在岗位发布、求职咨询等业务基础上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技能培训——
“手艺升一级,收入跟着涨”
在人社部门支持下,毕节多家企业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走进毕节明月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一条条产线正繁忙作业。“我们制作的是高端动漫手办,产品远销海外,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公司总经理王冬阳介绍。
“我们公司招了1300多人,如何做好员工培训,一开始也挺犯难。”王冬阳说,毕节市人社局了解后,帮助企业成立了培训组,并专门制定培训方案,“经过3至14天的培训考核,员工可以拿到打磨工、涂装工两个工种的初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涂装工位上,36岁的孙成敏手拿胭脂枪,正在给手办喷涂紫色涂料。“我考取了涂装工初级工证书,现在一小时能做200个工件。”她说,自己从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保底工资4200元,考取技能证书后又加了200元,“以后我还想考中级工,手艺升一级,收入跟着涨。”
“为了更好开展技能培训,由人社局牵线,公司还和毕节市财贸学校、七星关区职中办起订单班,共同开发了工业化企业就业指导、金属雕刻等课程。”王冬阳说,目前,订单班已累计培养学生上百人。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壹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训练场上,数十名学员正开着叉车模拟作业。“这个叉车培训基地今年刚开办,已经招满第三期学员。”学校负责人程军虎介绍,叉车工的月收入比普工要高2000元左右。学校主要通过村两委及劳务经纪人吸纳学员,大多是农民工和脱贫户。
00后学员王维豪即将前往安徽某汽车工厂上班。“一个月能有六七千元。”他对新工作满怀期待。
“人社部门对培训工作大力支持。在叉车培训基地,给学员包吃包住、学费全免,通过考核后,还会有叉车司机初级证和特种作业操作证。”程军虎说,学校已经与广汽、理想汽车、安吉物流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提供一站式技能人才服务。
毕节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持续打造“毕节工匠”品牌,聚焦化工、纺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和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推行“岗位需要+技能培训+就业推荐”一体化项目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培训质量,今年预计培训务工人员4.7万人次。
外出务工——
“把孩子接来读书,还能领补贴”
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而浙江是贵州老乡去得最多的省份之一。一趟务工专列,为老乡们的出行带来便利,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七星关区平桥社区居民王文春在浙江务工15年。今年,他第一次坐务工专列。“年前村里头就来宣讲政策,嘱咐我报名坐专列。”王文春说,“以前只舍得坐绿皮车去,要花一天多。现在10小时就能到,还免费,太方便了。”
王文春在浙江一家救援设备公司做焊工。这些年,他从新手变成熟练工,月薪也从2000多元涨到5000多元。他家修起了小楼,去年还买了辆轿车。
前不久,G2305次列车载着王文春等500名务工人员驶出毕节站,前往浙江温州。
14号车厢里,21岁的王佳也是第一次坐专列:“挂着红条幅,还有专人护送,很暖心。”在毕节举办的招聘会上,王佳与温州一家家政公司达成意向,“我想学着做月嫂,收入更好。”
这家公司工作人员王漓蓓介绍:“我们公司的贵州籍员工有四五百人。像王佳这样的初学者,经过专业培训、考取高级育婴证后,就能上岗。”
为了保障好这趟务工专列,两地人社部门投入了许多精力。
“我是一年内第三次来贵州了。”温州市人社局副局长黄万华说,从组织企业招聘,到敲定接送方案,再到准备生活礼包,人社干部从年前就开始忙活,只为让老乡们安心返岗。
同样跟车护送的,还有毕节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毕节市人社局副局长张和国说,他们将派工作人员建立驻温州劳务协作站,既紧密对接当地岗位需求,也帮助解决毕节农民工的各种诉求。
“我住上了厂里安排的夫妻房。以后要是把孩子接来读书,还能领补贴。”来自毕节黔西市沙井乡的脱贫户冷开国,如今已是第六年到温州一家制造厂上班,“厂里对我们很关照,我觉得很满意。”
贵州积极组织务工人员早返岗。目前,各级人社部门已赴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开展交流协作250次,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全省已发送专车、专列540趟,后续还将组织40余趟。贵州省人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探索建立省外劳务协作联盟,整合人社、商会、金融机构、人力资源公司等力量,共同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公共就业服务。
(徐英子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