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围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等话题,南方日报结合当前广东正大力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邀请国内多位专家学者,共话广东将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
圆桌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 李郇
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 刘义强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罗明忠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研究员 李伟锋
话题一
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着力壮大富民产业
南方日报: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您如何看待这一提法?这对广东农业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
罗明忠:新质生产力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重要部署。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是要有颠覆性的技术、强大的人才支撑,在这些方面,广东都有着先天的优势,如率先突破黄唇鱼、巴浪鱼、章红鱼等多个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抗风浪网箱、风渔融合、渔旅融合等技术取得全国首创成果;在全国首创“广东农业智慧大脑”等。
当前,广东正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广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两方面的机遇:一是让科技创新不断赋能全省农业全链升级,从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助力提升广东的农业农村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缩小“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如何发展好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广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深入实施“粤强种芯”和“粤强农装备”工程,使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实现高素质的劳动者与现代化的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您认为,广东该如何壮大相关产业?
李郇:“富民产业”是指县域产业体系发展带来的财富能够让农民受惠,让农民享受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如何发展好富民产业?一要完善组织体系。要把分散的农业生产转化成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组织体系。二要以县域为单元统筹组成合作社,形成以县域为主体的特色产业平台,让以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生产小组能够加入平台。三要以县域为单元,把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做起来,发展以农业为主体的加工业,增加农业附加值、第一产业附加值。四要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价值,对农民开展以县域为单元的劳动力培训十分重要,有利于发挥县城这一主体的核心作用、平台作用和辐射作用,提高农民的社会资本。
南方日报:文件提出要深化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对此该如何做?
李郇:县城是传统商业中心,是文化教育中心,也是城乡连接的核心,这几年通过“百千万工程”,广东县城的集聚能力得到加强,一方面带来了传统商业消费,另一方面促进了现代消费理念的消费产品在县城的集中。
如何深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县域商业体系建设?首先,这些地区有大量的特色农产品,通过现代物流、交通体系和商贸体系建设,让更多产品运出去,同时又能够吸引城市的工业产品、消费产品下沉到县城里来。其次,要完善县城的服务设施,包括教育设施、养老设施,带来人口集中,进一步促进县城商业的生活消费、新型消费,比如技能培训、现代农业服务,提升当地服务水平,这是深化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话题二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南方日报:文件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李国祥:之所以要持续增强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主要是政府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首先,一旦出现“粮食生产滑坡”,要恢复是很不容易的,本世纪以来,我国花了10年时间才把“粮食生产滑坡”补了回来。其次,近年来,受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叠加极端自然灾害等,国际粮价尤其是小麦价格不断增长,这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能帮助我国在极端不利条件下稳住大局,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李伟锋:文件开篇用较大篇幅强调粮食安全,体现了其在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定位再强化。尤其是文件强调粮食安全从面积扩张到单产提升的转变,这标志着未来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提升和综合生产能力贡献会越来越重要。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表明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正在从传统的粮食作物安全向多元化食物安全转变,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食物需求更加重视。
南方日报:文件从多个方面明确要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关键在哪?
李国祥:耕地红线涉及耕地数量、质量、结构等因素,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关键在于压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同时,要发展集约式城镇化,如果珠三角地区要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需要把传统产业转移出去,通过建设用地置换、产业转移,提高建设用地使用结构与密度的合理性。因此,党政领导的思路要转变,优化配置建设用地,这样既能扛起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又能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实现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此外,文件还明确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支持建设海上牧场、丰富“森林粮库”。这对广东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国祥:广东人天生就有多样化的食物观,而且广东山地多,海岸线长,因此,广东要做好山地和海洋的文章,把海洋资源、山地资源用好,通过“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思路大有可为、前景广阔。要如何利用这两大资源?我认为,一是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发挥比较优势,写好“大食物观”的这篇大文章;二是利用经济大省、经济强省、科技发达等优势,特别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达的优势,通过科技力量,不断提高种养水平,增强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引导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乡村产业不断升级。
李伟锋:广东有潜力、有市场、有技术通过多元化食物供给降低对传统主粮的依赖。建设海上牧场方面,可依托湛江、阳江等深水港优势,发展智能化深海网箱养殖,打造高附加值海产品产业链和海洋经济新增长极。丰富“森林粮库”方面,粤北山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发展林下经济(如食用菌、中药材)和“森林粮库”(如油茶、坚果)具有绝佳的资源禀赋优势,既能拓宽食物来源,又能促进山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
话题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南方日报:近年来,广东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实现途径。如何落实文件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刘义强:广东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条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厘清“新型”与“传统”的差异。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大致分为资源型和运营型,运营型集体经济大多经营不佳,目前大量农村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土地等资源收租。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整合存量资源与乡村运营,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例如,一些地方通过成立强村公司等方式,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平台,结合个体私营等经济形态,构建多种经济形态共同运营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方日报:文件强调“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当前,在乡村治理方面存在哪些短板?应如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刘义强:当前我国乡村治理面临三大主要短板,一是应对乡村新变化的灵活性不足,二是村组连接机制不畅,三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因此,在县乡村联动的基本治理机制中,应依据常住人口变动等情况,灵活规划体制设计与公共服务人员配置。在村组连接联动方面,各地可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党对农村基层的有效领导方式,如惠州惠阳在畅通村组运行机制方面的探索值得参考借鉴。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可结合县乡村治理机制改革,重新梳理公共服务职能,避免简单下放权力导致乡镇承接能力不足,注重公共服务的专业化和群众需求的结合。
话题四
统筹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
南方日报:如何实现文件提出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
李郇:新型城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则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式,一要解决人的问题,二要解决产业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要通过城乡要素的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让城市生产要素“沉”下去,让农村生产要素“提”上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相辅相成,通过完善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把乡村产业做好、人居环境建设好。农业、农村好了,就地城镇化的基础就有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就会带来人口、消费集聚,在有效提高乡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实现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能够避免人口在超大城市的过度集中,又能够促进中小城镇的发展。
罗明忠: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互补共生的双轨战略,二者在功能性和战略逻辑上高度协同。乡村与城镇是通过资源互通、功能互补构建韧性循环。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实则是推动形成“城乡命运共同体”的底层逻辑。
实现二者深度融合,需在制度设计、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三方面破题。首先,破除制度性梗阻是关键。深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让进城农民“留得下”、下乡人才“引得进”。其次,优化配置“人、地、钱”核心要素。以县域经济为抓手,引导城市资本通过产业园区共建等模式向乡村导流,培育农产品加工等融合型产业。再者,构建产业梯度分工体系。城镇需立足高端制造、服务业打造增长极,乡村围绕绿色农业、新能源、生态康养深化特色优势,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形成链式协同,并最终构建“以城兴乡、以乡育城”的动态平衡。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陈薇 曾良科